56年来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90多个
中棉所 创新撑起棉花“国家队”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小麦喜获丰收,绿油油的棉田里又传来好消息:棉花科技也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其中超过1/4的棉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品种,高峰时全国竟有一半是中棉所的品种。中棉所为我国棉花单产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做出巨大贡献,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树起新的丰碑,无愧“国家队”的光荣称号。
创业创新并举,新品种创造多个第一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走进河南省安阳市黄河大道上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大门,对面的产业楼上,镌刻着这几个醒目的大字。
这就是我们的“中棉所精神”。我国棉花界目前唯一的院士、棉花所原所长喻树迅研究员说,中棉所57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创新史。
论创业,中棉所虽不像红旗渠那样惊心动魄,却依然可歌可泣:新中国成立初期,棉花紧缺,农业部批准成立中棉所,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杨显东带队考察选址。“1957年我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成了棉花所第一批科研人员,研究棉花呆在北京怎么能行?必须到农村去,到产区去,到棉花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去。”80多岁高龄的蒋国柱研究员是当年考察组最年轻的成员,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蒋国柱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中棉所位于离安阳市区20多公里的白璧镇大寒村,当时不通车,步行要走3个多小时。副所长侯志勇回忆说,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去安阳市开会,回来的时候下雨了,满是泥泞的路自行车也骑不动了,只好扛着自行车走了好几个小时。
论创新,中棉所56年来累计培育“中棉所”系列品种90多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1项。据统计,仅在1990年至2010年,“中棉所”系列品种就累计推广3.57亿亩,占同期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26%,在粮棉油主要农作物中,同一单位品种在全国范围如此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绝无仅有。
还是让我们看看中棉所闻名全国的几个第一吧:“中棉所10”——我国第一个早熟棉花新品种,改变了黄淮棉区的棉花种植制度,为实现粮棉双增产作出巨大贡献。“中棉所12”——我国第一个高产、优质、抗病兼得的棉花新品种,1990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种植时间最长、适应性最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突出的品种。“中棉所28”——我国第一个杂交棉种,敲开了人工制种杂交棉在我国生产上利用的大门。“中棉所29”——我国第一个国审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填补了当时我国棉花杂种一代利用的空白。“中棉所41”——我国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是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