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1000亩地流转的事考虑的咋样了?”6月11日傍晚,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沙窝村村头,惠农合作社理事长仇汉华开着拖拉机刚拐过弯就被等在路口的邻村体仁村党支部书记仇保卫“截”下了。“这几天老百姓都追着问加入合作社的事,你再考虑考虑。”
“现在还不成熟,发展发展再说吧。”仇汉华也很无奈。
加入合作社,节本增效,丰产丰收。看到眼窝子里的实效让仇汉华的合作社成了农民名副其实的“香饽饽”。不仅本村未入社的,就连附近几个村的集体和农户也都找过来求流转、想入社。
“流转了,土地都归了合作社,管理面积势必增加,资金机械人员投入、田间管理成本都翻番涨,投资风险一下子就大了。”仇汉华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由于受林果蔬菜等种植业流转地价高抬的影响,在兖州,一亩地流转均价得有1200元;肥料一季就得150元,两季300元;全年小麦玉米耕耙耩收农机服务费要300元;种子浇地除草打药100元下不来。再算上用工:两季粮食的脱皮、脱粒、晾晒、销售、浇地、除草都算上,要5个工,一个工40块钱就是200元。流转土地势必要贷款,算上贷款费用,一亩地的投入加起来怎么也得有2300元。“如果还需要购置机械,一台小麦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加一台玉米收获机得20多万元,加上犁耙,就得30来万元。1000亩地3台套就得100万元左右。”
“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自然灾害风险性大。”仇汉华坦言,土地流转是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敢贸然出手,该怎么办,他也在思考探索。
在兖州,受土地流转困惑的不止仇汉华一个。武剑平是兖州桥北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退休高级农艺师。他的合作社涉及18个村3100多户社员,入社土地达到2.8万亩,在兖州也算是规模比较大的。“就现在讲还达不到大规模流转土地的条件,感觉还是没有走出发展的有效途径。”武剑平感慨地说。
“农民的合作意识、信用意识、市场意识比较差,不善于联合,这是最根本的障碍。而眼下各个合作社也是单打独斗,这就造成了目前个小体弱的局面。”兖州市农业局局长张士坤认为,合作社发展的最根本症结还是农民自身素质。
“成立合作社联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建立这样一个信息交流、政策引导、技术扶持的平台,让合作社资源配置整合,优势互补,抱团运作,有可能一揽子解决资金、土地、技术、信息、人员等瓶颈问题。”张士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