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个证明之类的,村里电脑、打印机都有,再也不用跑到镇上去找人打字了。”昨日,对笔者说起年轻村官杨玲到了村里后的表现,阳春市岗美镇黄村村支书杨大宽一个劲地夸好。
针对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任职时间偏长、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活力不足的难题,阳春市在2011年村级换届后着手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春苗”工程,首批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50名。这批“春苗”的到来,正逐步激活、改变着他们所在的村和村干部们,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难题。
难题 村官队伍亟须新鲜血液
“我今年58岁了,5个主要村干部都是当了爷爷的人,其中2个年龄和我差不多。”说起村干部队伍的组成,阳春市马水镇中岗村党支书、村主任谢日旺很是无奈。
中岗村的情况并非个案,2011年村级换届选举后,阳春市委组织部、市委基层办对村干部队伍情况的调研让阳江市委书记胡海广很是头疼:1619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1.5岁,有22个村“两委”干部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文化水平低,初中文化以下占了一半以上;能力偏弱,全市309个村中,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的有260个,绝大部分村干部不会用电脑。
据介绍,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1999年阳春市在全省率先选聘了104名大学生村官,其后又选聘了5批共374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增添了村级班子的活力,但由于农村现状与他们理想的差距,这些大学生村官后来更多地转岗到了镇、市和机关,难以改变村干部队伍的现状。
破解 立足本土吸引有为青年
面对村干部队伍的现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阳春市委意识到培育一批优秀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和紧迫性。2011年8月,阳春市委组织部正式启动了“春苗”工程,招考50名村级后备干部。
据阳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邝东晓介绍,不同于大学生村官,后备村干部重在“有能力”又能“留得下”,因此将条件限定在35周岁以下,有志于服务农村,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原籍在本村的村民。“本土化,使得他们在农村能待得住、留得下,同时容易进入角色,取得村民的信任。”
原以为报名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出人意料的是,招考公告发布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16人报名,其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34人,党员68人,掀起了一股“百鸟归巢”的热潮。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优秀退伍军人、种养能手等。在上海开网络公司、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黄耀华把生意交给亲戚打理,也来报名了,“我的根在阳春,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而‘春苗’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新象 新农村建设有了组织保障
为了让这些“春苗”顺利成长,阳春市委组织部通过“集中学习+上岗锻炼”的方式进行培养,分6期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农村实用技术,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村干部讲课。到了村里后,这些“春苗”们参加村“两委”分工,镇、村干部同时结对帮扶传帮带。待遇方面,这些“春苗”的待遇参照村干部待遇发放生活补贴。
这些新生力量的到来,在发展农村经济、为民办事、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很快就发挥出了作用。春湾镇欧垌村的林新平看到村民们农忙后只能坐在一起打麻将,又得知村里有外出乡贤在外开厂红红火火,经过四处上门联系沟通,去年4月终于成功在村里开办了一家皮具加工厂,增加了村民收入。岗美镇黄村的杨玲看到村里的蚕茧站闲置、村民要到十多公里外去卖茧的情况后,联系了“春苗”班的同学范修海,准备让做蚕茧生意的范修海家人把村里的蚕茧站重新搞起来。
“春苗”的到来,给现有的村“两委”成员也带来了压力和危机感,谢日旺说:“以前选举,选来选去都是老面孔,现在年轻人来了,干部们再不是干好干坏都一个样了。”胡海广表示,这些“春苗”的茁壮成长,将不断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为下次换届选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将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回归农村,给农村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