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8日电 香港《明报》18日刊载文章《科技界卷“反腐风暴”》指出,科技部长“自曝家丑”,被认为是习近平力推的“反腐打虎”行动进入科技领域的重要信号。
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一次记者会上透露,两宗有关科研经费的违纪违法案件正在调查。此言一出,受到广泛关注。
万钢称对两宗案件感到“愤怒”、“痛心”、“错愕”。科技部长“自曝家丑”,被认为是习近平力推的“反腐打虎”行动进入科技领域的重要信号。
今年早些时候,曾爆出中国科学院候选院士段振豪贪污130万元科研经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学院原党委办公室主任孟江涛被控贪污27万、挪用237万科研项目经费……科技经费滥用案一时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据业内人士透露,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当使用科研经费已成惯例,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利益链:学者为“要经费”争抢课题,项目组为“花经费”巧立名目,管理者则靠“批经费”以权谋私。
中国科协调查显示:中国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这种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源于2001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当时为改变以机构为中心的“大锅饭”式科研模式,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确定了“课题制”管理模式。近年来,这一方法弊端尽显。
“自曝家丑”后,万钢透露,科技部正建设一个透明且“各部门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机构,课题立项的内容、结题内容等信息,都将在官网上公开;今后将建立经费巡视制度,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至少要在本课题或本机构内部公开。
内地科技界腐败并不限于经费滥用,学术造假、买卖论文甚至买卖学位也不鲜见。上个月,铁道部原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案开审,张在庭上自曝曾花巨资买院士未果。(钟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