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于胸前张开是李克强在记者会上使用最多的手势 特派记者 李永刚 摄
昨日10时29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757个座位,无一虚席,近千名记者屏息期待。10时30分,金色的大门被准时推开了,新中国第七位总理徐徐走来。一套藏青色合体西装,一条暗红色领带,李克强笑容满面,挥手向大家示意。
总理记者会结束后,本报三名记者在金色大厅合影
面对11个提问 说了11个谢谢
“我要补充对刚才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提问的感谢。”10时58分,李克强回答第三个问题之前,特意补上了对前一个记者的感谢。
事实上,面对记者会上的11个问题,李克强就说了11个“谢谢”。
第四个问题由美联社记者提出,总理作答、译员翻译后,全场等着下一个问题。但李克强又补充说道“谢谢”。译员随即翻译“thanks”,这也成了全场记者会最短的单句译言。
总理的细心、认真也体现在细节处。
在外媒提问时,李克强会不时在纸上记下问题的要点;一段发言结束后,他会礼貌性地伸出自己的左手,示意翻译;翻译时,总理还会下意识地看看译员的笔记,似乎是想看看是否准确。
半侧身9分钟 与记者“对话”
在回答每个记者的提问时,李克强始终目视对方。
向人民日报“补谢”时,李克强特意看向了那名女记者的座位,微笑,并点头示意。
美联社记者坐在北区中后的位置。在他提出“黑客”问题后,总理足足回答了9分钟。9分钟时间里,即便是翻译时间,李克强也半侧身子,目视记者。
12时11分,主持人傅莹提示最后一个问题时间已到。全场有11家媒体得到提问机会,虽然记者也不断举手,但仍未获得机会。
此时,总理说:“今天在场的有很多来自国外的记者朋友没有机会提问,我想再讲几句。”接着,李克强就国际媒体关心的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整个记者见面会持续了107分钟。
最常用的动作 双手于胸前张开
“您的双手打手势超过了三十几次。”第十个问题,凤凰卫视主持人胡一虎对总理说。
但记者注意到,李克强似乎并不在意肢体语言的“丰富性”。
双手于胸前张开,侃侃而谈,是他最常用的动作。粗略计算,这个动作就重复了二十几次;需强调时,总理右手握空心拳,上下轻晃。
他的语言,多有“金句”,浅显易懂。
“我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李克强说,“这9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而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关于两岸关系的问题时,他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使其花团锦簇,花好总有月圆时。”
在总结自己的北大求学经历时,李克强说:“崇尚真理,执着追求,无所谓个人的体面和尊严。”这也是整场记者会,李克强给记者所留下的印象,干练睿智,朴实直白。(记者 蔡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