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版刊出《“深圳最美女孩”被曝是炒作》。27日夜,拍照者石金泉在中国新闻网官方微博发出道歉声明,称自己“向网站编辑隐瞒了事实,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28日凌晨,编发此稿的该网记者郑小红也致歉称,自己的初衷为“传播正能量”。据了解,石金泉2011年曾因策划广州“跪行妈妈”引发极大争议。 宗 禾
制假者是“社会公敌”
爱心不设防,是人性的可贵,也是人性的弱点。人们之所以为“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感动,是因为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纯粹与美好。这些有温度的新闻能够驱赶冷漠与麻木,让人们感到温暖。最初,人们在网上纷纷转发“深圳最美女孩”,正因为如此。
一个虚假的“最美女孩”,无疑就是在利用人们的爱心和社会的良知。爱心被利用、被欺骗,或许是最不能为人所接受的事情。这种没有底线的炒作,虽然是不大的一个事件,但是其对社会的危害却不容小觑。其最可能的后果就是,从此之后让人们对爱心设防,让人难以相信“最美”。当人们不敢相信美好,担心爱心被欺骗、被糟践,必然会缺乏爱的能力,缺乏主动救助他人的意愿,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围观者和看客。
社会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价值共同体。人性中的美好与彼此之间的信任等,是让所有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的价值根基。善良、悲悯、信任、尊严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不容伤害、亵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捍卫,并互相激励去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而那些肆无忌惮冒犯这些共同价值者,必然也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的敌人,说他们是“社会公敌”或许并不为过,必须受到谴责。
重庆时报网 于德清
还有多少新闻在消费大众情绪
披着正能量的外衣,消费人们对最美人物的好感,遂商业之实惠,这样的策划还真是“聪明”。
对最美人物的好感、对正能量的渴求、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富裕却无良群体的憎恶,都能被拿来煽动或发酵,在大众不自觉、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一股由策划者操纵的力量。虽然严格说来,网络帖子并不算真正意义的新闻,但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网络文本也相应有了准新闻性质。更何况,今天网络讨论中的热点,随时都会进入正式新闻报道的范围。在这样的传播中,此类新闻就成为消费大众情绪的工具。
新闻被证伪,结果不算太差。也许最糟的,是那些隐性地消费着大众情绪的报道有些报道喜欢将臧否的对象“泛官方化”,不分青红皂白地贴上“公权力”标签,既能吸引眼球,又给大众留下向体制开炮的正义感;有些报道则喜欢臆测经济政策动向、制造相关领域的紧张感,操控大众的投资和消费。转型期的社会是一座情绪富矿,这当中,最常见的是上纲上线的戾气,最少见的是就事论事的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