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农业博物馆 >>农业博物馆 >> 古代农具博览 >>正文
从传统农具到现代农机
2012-8-23

从传统农具到现代农机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家家户户以种田卫生,镰刀、锄头、铁锹是农民比不可少的劳动工作,而现在什么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成为了主要的工具。

  从前,农田里常见的牛车木犁镰刀、柳条筐子荆条篮,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甚至要到农具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取而代之的中型拖拉机、直播机、喷灌机、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奔忙。如今,从耕地到播种,直至最后的收割,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农具30载的“变迁”意义重大,不但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粮食产量,而且使上千年来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真正解放了出来。

  “铁牛”上岗水牛“下课”

  农业机械化初现端倪

  “我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们耕地都用水牛拉犁。当时每个村子都养牛,我1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下地干活了,当时人还很小,大水牛在前面拉,我就要在后面边赶牛边扶着犁,还不能让牛跑歪了。可牛耕地很慢,一小时最多耕半亩地都不到,一天下来,也干不了多少活。”53岁的王扣喜是巴城镇龙潭湖村的村民,他对以前辛苦的农业生产情景仍记忆犹新,“当时,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扑在农业生产上,500来人种着4000多亩地,几乎每天都要干活,可产量却不高。我们只能每日为温饱而奋斗。”

  “后来,我们有了手扶拖拉机,一小时能耕3亩地,每亩年产量将近900斤,当时别提多高兴了。”王扣喜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手扶拖拉机逐渐普及,解放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农业机械化初现端倪。当时的百姓给拖拉机起了个昵称“铁牛”。“铁牛”的上岗,使村里的水牛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铁牛”的出现,是那个时代农民的福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昆山并不满足,作为当时的农业大县,昆山意识到了必须进一步改进农具技术,并逐步踏上了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中型拖拉机逐渐在我市农村得到推广。市里还专门开办了中型拖拉机培训班,培训村里的年轻人如何驾驶和维修中型拖拉机。

  “上世纪80年代,各村都开始有了中型拖拉机,一小时就能耕地10多亩。以前手扶拖拉机一个作业季节只能耕地100亩,而中型拖拉机一个作业季节能耕地400亩到500亩,一部中型拖拉机可抵四到五部小型拖拉机。”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上世纪90年代,全市已经有1000多台中型拖拉机,平均一个大队有3到4台。每个大队都有自己的农机队,有专业的年轻人员负责维修和操作农机。中型拖拉机的出现,开始了真正解放农业劳动力之路,也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水稻直播攻克机械化难题

  农业机械化跨入新时代

  “那时候农忙季节,最怕的就是插秧。当时都要手工插秧,既要拔秧洗秧苗,又要长时间地弯腰插秧,一天干下来,那真是腰酸背痛。我们年轻人身强力壮,还能抵得住,可对于当时上了年纪的父辈祖辈们,插一天秧,真是骨头都散架了,不是一个苦字能形容的。”巴城镇马料江村的徐金花告诉记者,“当时我做梦都想,如果能有机器来插秧,该多好啊。现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了。”

  “水稻直播,是我们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最难攻克的难题。其实在80年代,也有所谓的插秧机,但是技术非常不成熟,农民需要先洗秧苗,放到插秧机里,再进行插秧。由于技术非常不稳定,一排秧还没插完,机器往往就会出问题。” 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机科研也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水稻种植机械的研制。上世纪90年代,我市研制的2BD-6D带式精量播种机得到了广泛推广,攻克了水稻直播的各种技术难题,使水稻种植不再需要插秧的环节,直接用稻种进行播种,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插秧中解放出来,并提高了产量。

  王扣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承包了180亩地,做起了大农户,而且是最早一批采用水稻直播技术的农户。“当时,人工插秧的成本平均每亩在60元左右,而我当时使用直播机成本仅每亩15元。”王扣喜是农业机械化的忠实拥护者,他告诉记者,“现在机械化种植的成本优势更突出了,人工插秧每亩价格要100元,直播机只要20元一亩。只要掌握好直播机的使用技术,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产量。据我的经验,水稻平均每亩地能提高50斤到80斤的产量。用水稻直播机后,现在平均每亩地产量1200斤,纯利润可达每亩600元,现在一般的大农户都种80亩到100亩地,每年的收入就要四五万元。”

  耕地、播种、收割实现一条龙

  农业迈入全程机械化阶段

  以前,收获季节要用镰刀收割,后来,有了小四轮收割机,几天才能割完的小麦,收割机几小时全都割完了。只是,因为技术还不太先进,人们要在它身后一撮撮地细心寻找遗漏的麦穗。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只要轻轻地给麦子“理一次发”,饱满的麦粒子就从它的肚子里吐出来。中型拖拉机、水稻直播机、联合收割机等一连串的机械化农具,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分不开。“去年,我添置农机,得到了政府1万多元的补贴。这么多年来,国家给了我们很多支持。”王扣喜现在拥有5台2BD-6D带式精量播种机、5台中型拖拉机,以及一台价值28万元的最新型的“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多年来国家一直对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政策,使得农民们推进农业机械化更有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传统农具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具,现在从耕地、播种到收割,全部都能实现一条龙机械化操作,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30年前,10个农村壮劳力,整日埋头于田间苦干,一年也种不了几十亩地,温饱始终是他们奋斗的目标;30年后,10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只需一两个月,种上千亩地也不在话下,小康已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