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报道,自2013年5月起,中央20个巡视组已开展两轮巡视工作,共巡视11个省份、9个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各地开始被巡视起,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案件查处”栏目发布的消息中,有13个被巡视地的82人被查处,其中9人为省部级官员。这82人中,除了16人未查询到其年龄外,“50后”有41人,占比50%。其中,现年58岁(生于1956年)人员最多达11人,现年59岁(生于1955年)的也有5人,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也就是说,除16人未查到年龄外,66人中,58-59岁的被调查者达16人,占24%。(中国日报网)
近几年来,腐败“年龄论”甚为流行。最为流行的是大家经常谈及的“58岁现象”。似乎是人到了这个年龄,马上就要退休,再不捞一把,就来不及了,于是有些干部就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不惜代价地在退休前大捞特捞一把。不少专家学者也表示,腐败的确存在“58岁现象”,临近退休年龄易发生腐败。中国社科院今年2月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指出,临近退休年龄的公职人员,有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贪腐的现象。
“58岁现象”曾是贪腐案件的一大特点,单位的领导在即将卸甲归田之前大捞一笔以致“晚节不保”。专家认为,这个年龄,从客观上看,大多已是事业有成,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有了一些实权,诱惑力增大;从主观上看,理想信念淡化,不满足现有的条件,追求物质享受。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诚然,最后一班岗没站好的官员的确大有人在,“58岁现象”听上去很有道理。后来人们又总结出腐败“26岁现象”,说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贪图享受、难抵诱惑,容易腐败;现在又出来一个“35岁现象”,认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已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究竟哪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腐败?这么多的“现象”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们分析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容易腐败,主要是从官员的心理特征出发。不同年龄段的官员的确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些因素对于腐败现象的发生或许有所影响,但肯定不会是关键因素。笔者认为,腐败与年龄关系不大,两轮巡视落马的82名官员的“58岁现象”也说明不了什么,腐败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大权在握的官员就会寻租堕落,不管他是59岁,还是26岁,或是35岁。腐败官员的年龄问题,仅仅是腐败问题的一个表面现象。
用“58岁现象”、“39岁现象”等年龄段来描述腐败的特点,用年龄来解释腐败似乎有其心理学上的依据,但是绝对不是腐败犯罪的本质原因。从古至今,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变现”,根本的原因就是权力的没有制约和监督匮乏,用“年龄”这个表象来为腐败辩解,只能掩盖事实,而让腐败的真正原因跑偏。把年龄与腐败紧密地联系起来,往往会遮蔽腐败犯罪的根本原因。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预防腐败,必须大力加强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建设,而不应过多地在年龄问题上动脑筋。监督措施全面有力,惩治措施足具威慑,腐败成本大大提高,相信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掌权者,都不敢轻举妄动。(顾一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