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其实,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必须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两头叫、中间笑"的最后一公里怪象是农产品流通顽疾的真实写照。这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创新,时不我待啊。”省商务厅副厅长潘宪生深有感触地说。
现代物流畅通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造成"卖难买贵",其实与过去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存在的许多薄弱环节有很大关联。”潘宪生说。
潘宪生分析称,问题出在四“低”:一是产销衔接比重低,产销双方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结果农产品生产不是少了,就是多了”。二是产销组织化程度也低,“农产品生产主体是农户,经营商户也多是自然人,产销双方难对接,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流通效率当然低”。三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低,“多数农贸、批发市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在电子结算、信息整理、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方面不完善”。此外,农产品流通公益性地位低,“农产品流通服务理应是一个微利经营的准公益性行业,但实际情况是一般的社会资本不愿投入,投入要求高回报,从而抬高农产品价格”。
“为此,我省一直把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潘宪生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多业态的农产品批发、零售网络。“到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8个,年成交额达到2067亿元,拥有城乡农贸市场2752个。”而农产品生鲜超市、社区直销店(站)等创新模式,则被定位为“重要补充”,“目前全省有30家规模较大的本土连锁超市开展了"农超对接",对接的合作社数量达到260个,对接销售的生鲜农产品金额近20亿元”。
创新模式从单一走向融合
据省商务厅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江志平介绍,除了“社区直销店”“自建农超基地”“电商实体店”等,还有不少有特色的新模式。比如盐城雅家乐集团将“农超对接”与“批超对接”相结合,一方面与生产基地签订长期采购合同,同时又在山东寿光、常州两个农产品集散地和盐城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采购和批发点,这样一来既解决基地及本地农产品品种不全的问题,又解决超市对基地大宗农产品无法消化的问题。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江苏不少农产品流通企业已将多种单一新模式结合在一起,“升级”成复合模式。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去年起步的“E鲜美”模式,一边迅速在居民小区布点,一边建农产品信息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E鲜美”电商配送平台,以“预订+批发市场统一分拣配送+社区储存柜提货”的模式,向居民直接配送生鲜农产品,形成了网上网下良性互动。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范兆龙介绍,到今年3月,公司正式运营社区店已达31个,服务居民超过4万人,另外签约的25家店,将于二季度开始运营,而活跃的网上订单会员也有7000多户。
生鲜电商宜先学“店对店”
在各种创新模式中,网上卖农产品一直被业内看作是未来的主攻方向之一,不过真的走起来并不容易。江苏食亿家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元曾经遇到过尴尬:公司开始注册的名称是“江苏都市厨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有一次拜访客户,对方接过名片,疑惑地问:“怎么电子商务公司也来搞农产品了?”后来,王德元又经历过几次类似的质疑,无奈之下把公司名称改了。
“做严格意义上"B2C"模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要考虑生鲜商品的属性、分散型客户的物流成本、网购的即时性需求等因素,确实很难,成功例子很少,现在大多还是停留在"电子订单+实体店"阶段。”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告诉记者,目前市场阶段,做农产品“B2C”不太适合,但做“B2B”还是可行的,“发达国家通过培养固定大客户、制定生鲜商品标准化和信息情报交易等手段,农产品"店对店"模式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我们的流通企业可以学习、探索”。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商机已经被一些苏企看到了。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搭建的一站式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众彩行网上商城”,已于去年12月25日上线,其中一期签约入驻众彩行网上商城商户已有87家,上线单品3600多个。苏州南环桥公司也将在与苏州大学(19个食堂)、苏州科技学院(9个食堂)等进行的“农校对接”中,引入电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