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村八斗台,是海拔1000-1380米的8座连片山峰,这里正在成为忠县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而此前却是穷山恶水的代名词。
4年前,山上65户村民出资120万元,成立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把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穷山村打造成景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月16日,记者走进了杨兴村,探寻村民如何将“穷山恶水”打造成了“奇山秀水”。
转变观念
穷山恶水变奇山秀水
“短短几年时间,杨兴村从穷山恶水,人人想走,变成了旅游富矿,人人想留。”忠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沈国芹介绍,八斗台位于忠县石子乡杨兴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子里到处都是溶洞、岩石、溪流,但人均不足两三分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再加上交通不便,村民生存条件恶劣,非常贫困。
怎么脱贫?是走工业发展的老路?还是走生态农业的新路?或者是特色养殖?高山移民?村里为此想破了脑袋,他们发现,适应其他高山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在这里未必走得通。
穷山恶水使生存变得艰难,但换个角度看,奇山秀水,何尝不是一处风景?
经过多方论证,杨兴村最终选择了发展生态旅游这条道路,并且探索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由村民自己筹集资金,组建旅游合作社。石子乡政府旅游专干张贵静介绍,村民们以土地、林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组建了“民办、民营、民受益”的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民获取股红、劳务、客栈经营和土特产经销等多种收入。
杨兴村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冯宗祥告诉记者,2009年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12户农民参加,现在已发展壮大到65户,共同出资120万元。近两年,合作社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0多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86.7%,旅游股份合作社这条路初步取得成功。
转变生活
从看天吃饭到风雨不愁
旅游合作社使当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冯宗祥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以前依靠种地需要靠天吃饭。村里的耕地本来就少,再加上是喀斯特地貌,蓄不住水,遇上旱灾涝灾就要减产,糊口都很艰难。
现在他搞起了农家乐,提供农家菜、土特产、住宿娱乐,一应俱全,每人每天收费80元。“平时几乎每天能接待一桌游客,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一个人应付不过来,还要请亲戚朋友搭把手。”冯宗祥说,仅靠经营农家乐,他们家一年的纯收入就有六七万元,比以前的收入高出了一大截,风雨不愁。
这只是杨兴村村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合作社里像他一样从事农家乐经营的社员已有13户,接待床位达130张。现在,村民通过股份合作,依靠旅游开发增加收入的途径更加灵活多样。石子乡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已完成了景区商标注册,还印刷、制作了乡村旅游宣传图片资料和网络宣传片;由于土特产需求的增加,合作社多次开展了产业培育技术培训,成片种植佛手瓜、糯玉米、笋竹等特色作物,培育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还配套开发了绿色食品如八斗台豆干、蜂蜜、竹笋等旅游产品;为了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水平,还专门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相机等设备,拿惯了锄头斗笠的农民,现在也开始接触这些现代办公设备……
冯宗祥说,合作社社员每年都有“保底工资”(土地每亩400元)可拿,随着景区开发更加成熟,村民还可以以劳务、客栈经营、土特产经销等多种方式增收,社员分红也会更加可观。
辐射周边
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
现在,八斗台景区不但让杨兴村发生了变化,还发挥了辐射作用,直接带动石子乡及周边乡镇1200多户农民从事乡村旅游,并辐射带动忠县南岸片区连片开发。同时,交通、用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也逐渐完善。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久,从渝沪高速乌杨出口下道后,就将有一条8公里长的旅游专线直接与景区接通。届时,景区辐射力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该乡正结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建两个客栈式居民集中点,将八斗台乡村旅游3平方公里景区内的400多户农民全部集中安置。同时,合作社将继续参与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开建景区接待中心、豆干加工厂、休闲步道等,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片区脱贫依托产业,最终要靠市场推动,农民股份合作社充当的就是这样一支重要的民间力量。”石子乡一位负责人表示,政府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目的就在于要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机制,探索出合作社作为乡镇旅游的投资主体、景区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的股份合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更大程度激发市场各类要素的活力,最终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