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14日讯 韩国《中央日报》4月7日发表题为《习近平“小吃政治” 21元平民午餐满足13亿人的心》的文章:
“小吃路线”给民众带来乐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中国国内形象大体有三种:“反腐斗士”、“改革先锋”以及“中华小吃之代言人”。如果说前两个形象“火药味十足”,那么第三个则“温情徐徐”。
习近平的“小吃政治”开始受关注是从他当上党的总书记后。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现身北京月坛附近的庆丰包子铺,与包子铺客人共进午餐,成为热门话题。“小吃政治”并未停止于此。今年初走访内蒙古边防哨所时,习近平吃的是中国人常吃的西红柿炒蛋。2月中旬会见台湾国民党元老连战后一起用餐时吃了陕西民间代表小吃羊肉泡馍。对于这种“小吃路线”,有人说是作“秀”,但这种“秀”给中国人带来巨大乐趣,从这点上看显然是成功的。
“小吃政治学”蕴含情感力量 “小吃政治”追求的是什么?“民以食为天”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金玉良言。当百姓用蔬菜充饥时官吏却在吃肉。习近平想打破这种观念,试图通过与百姓吃一样的食物来缩小共产党与百姓间的距离。习近平与人民一起吃饭是为在内治中凸显党员和人民是一起生活、一起吃饭的家人,扩展到外交上就是“伙伴外交”。
习近平的“小吃政治学”蕴含着呼唤人类本性之“情感的力量”。在外交上也一样。2013年朴槿惠总统访华时,习近平继第一天晚宴后,第二天又破格主持午宴,制造了两次与朴槿惠总统一起就餐的机会,这也可用该道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