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新闻资讯 >>时事新闻 >> 农村新闻 >>正文
嬗变从新农村到新社区
2012-2-29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编辑:庄越


 
九龙社区中溪花苑住户家里。 刘伟 摄
 

 

 
仙岩街道岩下社区服务中心的卫生室方便了群众看病。 (街道提供)
 

 

 
服务中心里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可由群众直接考评。 刘伟 摄
 

 

 
岩下社区的“迷你”银行方便了群众存取款。 刘伟 摄
 

 

 
老人们在九龙社区的老人活动中心内观看鼓词。 刘伟 摄
 

 

 
九龙社区中溪花苑一景。 刘伟 摄
 

 

 
九龙社区内的老人公寓。 刘伟 摄
 

 

这或许是新世纪以来,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次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温州5405个行政村,通过“转、并、联”方式,挂牌组建了856个农村新社区。延续了千年的“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在温州实现着嬗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正在往农村嫁接,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化”的轮廓也越发清晰。由此,农村已慢慢“转身”为社区,农民也正在逐渐适应新身份——“居民”——

温州日报记者 郑海华

从新农村到新社区,从农民到居民。2011年,随着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推进,人们熟悉的乡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发生嬗变。

去年6月底,全市290个乡镇(街)撤扩并为131个,温州完成了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11月底,全市5405个行政村,通过“转、并、联”方式,挂牌组建了856个农村新社区,实现了全市全覆盖。

村庄变社区,这一变局是如何铺开?“农民”变“居民”,这一字之变,又将给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就此,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走进农村新社区,解读从“村”到“居”之变!

从5405个到856个,如何布局?

——可转可并又可联,平均六村合一社

“领取低保金、办理爱心超市卡,一个小时就搞定,方便兮!这在以前,跑镇里,甚至要跑市区,来回要花一天时间。”50岁的仙宅山村村民林崇元,当了几十年的农民,如今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西岸社区居民。令他高兴的不是“农”变“居”的洋气称呼,而是大大便利了的新生活:仙宅山村、西岸村等11个行政村联合后成立的泽雅西岸社区,建成了一站式社区服务大厅,承接了众多区、镇下放审批事项,让众多村民享受到了新社区“30分钟服务圈”的便利性。

七山二水格局让瓯越大地遍布 “麻雀村”“空壳村”。市民政局基政处处长何长缨介绍,我市原有行政村5405个,是全省村庄数量最多的一个市,且村庄规模小,山区、海岛自然村多,500人以下的村就有2191个,占村总数的40.5%。千人以上的村仅有1319个,仅占村总数的24.4%。

“如此多小规模村庄的存在,使得资源得不到集聚,公共设施重复建设。”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委社工办副主任王绍寅说,从中央到地方,涉农、扶农的资金分处各个部门,公路要村村通、农家书屋要村村建、便民服务点要村村有,使得有限的资金“天女散花”般地落在了星星点点的村落上,不仅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层次不高、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外,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改革村级组织设置,转变成农村新社区,有利于增强村级组织功能,打破村庄间的壁垒,有效引导农村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城乡社区十二五规划,依照1650的大都市空间布局,去年我市大规模地推进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根据地域相连、风俗相近、规模适中等原则,将全市5405个村改整合856个农村新社区,平均6个村合成一个社区。其中,村庄数量最多的乐清市,由910个村庄整合118个社区,平均7.7个村合成一个新社区。

行政边界突破后,村村之间如何融?

——各村力量聚一起,各自为政变共享

行政边界打破了,社区牌子挂起来了,村与村之间如何融?真的能形成1+1>2的集聚效应吗?这是很多村民所疑虑的。而这些疑虑,在走进瑞安塘下镇九龙社区之后被一一打消。

天然小溪流水潺潺,岸边翠竹吐绿,葱茏的绿地簇拥着排排住宅楼,别具特色的休闲公园,古朴幽雅的园林小品……一走进九龙社区的中溪花苑,一个洋溢着现代都市气息的生态家园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51岁的陈岙村村民钱邦光热情地把记者邀进家里坐下,向我们展示刚装饰一新的三室一居。他说,紧赶慢赶才赶在龙年春节前搬入了新居。他和妻子脚有些不好使,以前住六层的落地农家屋特别不方便,所以特别羡慕城市里的高档社区,人车分流,车到地下室后,还可直接坐电梯到家门,下雨也不怕淋浴。但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虽办了小工厂,一年也有四十来万的收入,但还是买不起城里的房子,而且到城里也不现实,生意就没法照顾。

“如今,你看,我们社区的第一期农房已于去年年中建好,我们赶第一批住上了漂亮、舒适的现代小区。一家还带着两个车库,有统一的物业管理,既安全又舒适。”钱邦光眼中满是喜悦,他说,我们终于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九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陈众芳介绍,九龙社区位于塘下镇场桥东北部,现有陈岙村、五方村、龟山村、西河村、西岙村和五兴村等6个村组成,现有居民2531户,户籍人口9899人,外来人员8381人。近几年,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但整个场桥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还很落后,各村布局凌乱,道路不畅,教育、卫生、金融等配套设施则远落后于城市,老百姓想取个钱都要跑到塘下镇上,社区所在的辖区学校因为设施老旧简陋,师资流失,已经沦为完全的民工子弟学校,六个村的孩子,上个小学,都要跑老远,到镇上,甚至要到瑞安城关上。

场桥办事处副主任李国敏拿出《九龙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告诉记者,如今,六个联成一个社区后,原来各自为政的众多资源,如土地、资金、人力均得以“捆绑”,实现统筹安排,因此九龙社区率全市之先做出了详规。“一带、二轴、五组团”结构布局已跃然纸上,高架快速路罗山大道东西贯穿整个社区,两条城市干道为联系轴以城市干道形成两条功能联系轴,串联起西岙、龙西、陈岙、龙翔和泰山5个组团。整个社区中还设置了大型的商业网点、医疗中心、金融机构,同时,利用村与村之间的山体还规划了3个大型公园;更重要的是,社区里还规划有1所高规格的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幼儿园。而这规划,已不再只是美丽的愿景,如今第一期农房改造工程陈岙组团的320套房子已经交付使用216套,计划到2017年,九龙社区居民便可在家门口享受现代化的优质教育、流连在大型的百货商场,享受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众多便民服务。

从村到居,行政职能如何变?

——干部角色转变,提升服务意识

农房拆了建起了高档社区,该不会只是面子工程吧?从村变居,“内里”如何变?部分村民对于农村新社区这一新事物仍争论不休。

瓯海区仙岩街道纪工委书记、组织委员徐建潮说,从村到居之变,变的“内里”是服务,是基层政府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质变。

随着徐建潮介绍,记者走近了由岩一村和岩二村合并而成的岩下社区。在位于仙岩街道繁荣北路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俨然一个“小政府”,在这里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里可以办理计生、社保等十大类总计53项的服务内容,大厅中还设有农村合作银行和农行的服务终端;紧连着服务大厅的是社区医疗服务室和残疾人康复室,不远处的综治服务大厅,不仅设有派出所的一般功能,而且还有“苏老伯调解室”和“周二法庭”,楼上健身室、社区学校、农家书屋、鼓词票友活动室等文体活动室一一排开,举不胜举。

在便民服务中心,记者恰巧遇上了过来领取社保金的岩一村村民杨国林。据其介绍,岩一、岩二因为村子小,两个村都没有一个银行网点,要领取每月60块的养老金要跑到镇上农村合作银行,不仅要走半个小时路程,而且由于仙岩华侨多,炒外汇的人也多,每次到这个银行,排队都要等上二三个小时。现在方便兮,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内一下子设立了两个银行网点,每次过来,20分路程,不用排队,还有专人指导,水、电、有线电视各种费用,按按鼠标就弄好了。

据徐建潮介绍,岩一村和岩二村原本两个各自分散的村庄合并后,将有限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在原先的岩一村新建的村委会大楼里辟出了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建成了这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下设便民、信息、综治、文体、党员活动等服务中心,原有村干部和新聘用的社区工作人员则兼专职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上班,除了提供市里规定的上提下放的服务事项外,这里特别增设了“周二法庭”,将梧田法庭的法官请到了家门口,原本弄个民事小诉讼要多次往返梧田的百姓,在家门口就可解决一些让他们头疼的法律问题。

岩下社区自去年10月运转至今,服务大厅已经接待了近千居民。“生活便利了!”是这些“新居民”最直接的感受。

示范社区啥模样?

——人财阵地一应全,七个标准要达标

至去年11月底,我市5000多个农村全部实现了“转、并、联”,整合成农村新社区,率先实现了社区全覆盖。但牌子是挂起来,各地实质工作推进进度不一。

“有些地方,店是开张了,但生意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