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大使命,是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农村反贫困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北京大学王曙光教授新著《告别贫困——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反贫困》基于中国西北和西南边远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思考导向普惠型金融体系的农村金融创新。
金融减贫的能力视角
金融减贫的宏观视角是以金融发展来减少贫困,包括金融体系的完善,微观视角则是以小额贷款等方式提供信贷支持,为贫困人群提供信贷资源。从贫困源头的不同解释出发,金融减贫的机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资本视角;二是能力视角。前者是金融减贫的基本手段,后者是对金融减贫的更高要求。
能力视角要求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为核心,它通过赋予贫困人群一定的信贷资源,使其拥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这一视角下,对微观层面的金融减贫而言,它要求金融机构不仅仅满足于为贫困人群提供起步资本,更要关注贫困人群能力的缺失。金融机构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要注意贫困人群的社会性需要,帮助贫困人群建立生产者网络,参与社会活动,获得社会资本。此外,还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项目,提高他们走出贫困,更好生活的各项能力。可以看出,能力视角是对资本视角的一个提升,要求在资本提供之外,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支持体系,从而使他们永久性走出贫困。
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较严格的信贷约束却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贫困造成了显著的影响,由于过多且无效的金融管制、网点设置成本高昂和规模收益低下而引致的存款设施供给不足、信贷风险评估费用过高等原因,农村居民的信贷可及性极低,从而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状态。正确的金融改革策略是发展那些更接近目标市场、拥有更完善的社区知识且拥有更有效的信贷技术的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弥补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从而降低贫富收入差异,帮助传统上难以获得信贷服务的穷人摆脱贫困陷阱。
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各相关主体将形成大中小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可持续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大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某种资金纽带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等对接,比如通过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为这些小型金融机构注入资金,既解决了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通过这些小型金融机构来作为自己的“腿”,使自己间接地走进农村市场。大银行有资金优势,小的金融机构有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信息充分、网点众多、成本低等优势,大小金融机构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事情就好办了。
国民幸福与农村反贫困的使命
反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意义上的综合性的反贫困思路,是未来中国反贫困的必由之路。
当前,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农民富裕之后怎么办?在农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自立之后,更高的追求是什么?经济发展是否一定会带来和谐幸福的新农村呢?如果把国民幸福指数的理念引入到农村反贫困理论中,则很容易发现实现农村复兴还有更高的要求,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王曙光在其新著中用孔子的例子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寓意深远的阐释。一个学生问孔子怎么来治国。孔子说,“庶之”,就是首先要使这个国家人口繁盛。然后学生又问:人口繁盛之后要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富之”,就是要让他致富。学生又问:“富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教之”。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教之”就是要建立新的农村文化。王曙光认为,在“庶之”、“富之”、“教之”之外,应再加一个“乐之”,就是茅于轼先生所说的“快乐的最大化”,使每一个人包括农民在内,都有一个快乐的生命,这也许是所有农村复兴政策的最终使命。
相关阅读:
农村集体土地将统一发证
我国多处爆发黏虫害致玉米供需缺口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