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从2009年第一次办班开始,藁城市农广校已经培养了农民中专学员452人,首届学员已经毕业。在藁城市农广校校长李梦阳的眼里,三年的学习,许多农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我记得第一堂课,大家都不懂纪律,作业也不太会写。但是毕业时,他们的精气神完全不同。技术不再话下,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也好多了,学员思想认识转变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有头脑,这才更符合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李梦阳告诉记者,如今,这452名学员大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顾问。
“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专班让河北各地的留村农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的成长,也推动了河北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承德县中专班的学员带动承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新建百亩以上园区8个,新增规模3000万盘,产值2.4亿元,增收9000万元。怀来县农广校在老君庄村结合当地发展冬季大棚果蔬产业,开设种植专业园艺班,从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有机草莓生产技术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在当地扎根,草莓产品一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之所以将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落户到该村,看中的就是这里培养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职教改革仍将继续,期待培育更多职业农民
2009年,河北省“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班的开办,的确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社长都对学习抱以极大热情。
“短期培训肯定跟系统学习不一样。只有有了系统培训的全套知识,我们才能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情况。”37岁的刘和宾是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丰可得粮食种植合作社”社长,2012年起,他回乡创业,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尽管拥有高中学历,但他告诉记者,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的就是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迫切需要系统学习来为自己“充电”。同是返乡务农创业的东邑村29岁小伙史文浩也表达同样的看法:“短期培训虽好,不如系统学习来得规范,开新班了,我第一个报名!”
“我们开设的农民中专班,契合了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45岁以下的年龄规定,真正瞄准的是留村的务农农民,培育的也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扎根农村,坚持务农,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他们进行中职教育培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需求都很大。”张丽娟话锋一转,“尽管我们探索的中专班打破了‘围墙’教学的概念,但仍有局限,比如我们实行的还是全日制的教学管理,这不太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
今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施行》,面向50岁以下农民,实行农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全日制中职教学的方式。对于这一改革,李梦阳认为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她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培育的投入力度。定州市农广校校长郭惠臣则期待,伴随着方案的出台,能给予教学方式真正的灵活,对一些课程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方案的出台对我们‘送教下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符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张丽娟希望,方案能真正解决好农民中专班的经费问题,早日将农民中职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补助的行列,让更多有需要的务农农民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