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同步发展,以服务城市、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效、农业持续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一、深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打造高端品牌农业聚集区为目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积极推动农业提档升级,不断丰富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一是全面实施农业“四百工程”。自2004年起,每年投入4000万元,实施百万亩粮食、百万亩蔬菜、百万亩花生和百万亩果茶示范区建设工程,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优势产业带。目前粮食和蔬菜示范区已全面建成,花生和果茶示范区已步入尾声,实现了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在全市形成了四大产业优势布局:以平度南部、莱西西部、即墨西北部和胶州北部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产业区,沿大沽河流域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区,以平度、莱西北部山区和胶南丘陵区为主的花生生产区,以大泽山、崂山、珠山山区为主的果品产业带和茶叶产业带。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坚持用现代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按照每个冬暖大棚补贴5000元的标准,重点扶持建设冬暖大棚规模在10个以上的设施小区,积极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冬暖大棚达到9.4万亩,有力地保证了蔬菜等农产品全年均衡供给。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坚持像抓工业品牌一样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了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检测和追溯体系,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监管,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积极鼓励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全市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27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6个,打造出了马家沟芹菜、胶州大白菜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满足了群众对高端农产品需求,有力地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动都市农业服务产业发展
紧紧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突出抓好农业节会、“一村一品”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大载体,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动农业观光旅游,全市每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近千万人次,实现收入10亿多元。一是大力发展农业节会。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按照节令,举办以采摘、体验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节会,大泽山葡萄节、马家沟芹菜节、明村西瓜节、北宅樱桃节、山色峪樱桃山会、红岛蛤蜊节等在我市家喻户晓,农业节会已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重要选择,北宅樱桃节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围绕高效、生态、品牌农业,每年投入1000万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了一大批集生产经营、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例如,胶州三里河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公园、崂山石老人农业观光园等集观光旅游、餐馆、农耕体验于一体,已成为市民新的休闲中心,目前全市已建设各类示范园区282个,其中市级示范园区47个、国家级“农业科普示范基地”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家。三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每年投入1200万元,扶持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一镇一业”示范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市已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500个、“一镇一业”示范镇30个,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的专业镇村,推动了小水果、农家乐、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胶南市蓝莓种植达到3万亩,规模居全国第一;发展休闲观光经营单位305个,其中农家乐150多家,在胶州湾沿海一线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三、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推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以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坚持以“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形成了“猪-沼-菜”、“果-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有效减少了废弃物排放,改善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6.4万户、大型沼气工程22处、中小型沼气工程144处,年处理农村废弃物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6吨。二是加快推广生态循环技术。积极推广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农作物循环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万亩,玉米秸秆青贮达到162万吨。积极推广节肥、节药等节约型技术,努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21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101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到4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32万亩,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有效解决村庄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2亿元,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用三年时间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标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实现垃圾定点存放、畜禽圈养,村容整洁、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直接受益群众达到400余万。四是大力实施大沽河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大沽河这一生态中轴,从2011年开始,计划投入100多亿元,通过“三区五湖九湿地、绿道连通十五点、二十二桥跨两岸、二十五闸水相连”建设,到“十二五”末,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实现大沽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辐射带动两岸10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显著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都市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培育都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围绕花生、蔬菜、饲料、肉类、水产五大优势农产品,强化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扶持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8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省级达到4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二是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四化”合作社创建活动,每年安排1200万元扶持示范性合作社建设,推动了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组织化水平,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合作社达到5185家,入社会员21.5万人。三是大力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加快推进规模化家庭农场,建立起了市、区市、镇(街道)、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每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发展规模化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全市百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达458家,规模经营土地12.7万亩。四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建设了以山东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为龙头、54家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依托山东省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连续举办了6届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农产品展会,促进了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2011年全市农产口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占全国的8.3%。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农业部的部署要求,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作法,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丰富农业多种功能,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