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每年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如何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文章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困难,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养老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每年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动,他们的父母有相当一部分已进入老年,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由于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不能像城市的老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有较多的养老资源可以利用,由此导致了一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着困难。如何解决这部分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面临的困难
(一)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加重
与城市里的老人不同,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一说,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说是活到老、干到老。[1]与非留守老人相比,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重,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将承包土地交给父母来耕种,父母的劳动量大为增加。另外,部分留守老人还要照顾未成年的孙辈生活,劳动量也会增加,如果孙辈的日常花费也要老人来负担,则劳动负担会进一步加重。
(二)留守老人缺乏必须的养老资源
对中国大部分农村家庭而言,其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如果子女外出务工,则得到来自子女的养老资源会进一步减少,尽管子女在经济方面有可能支持父母,但也有不少子女打工收入仅够维持自身在城市里的生活,甚至还要“啃老”,即从父母那里索取。另外,对于那些上面还有父母的留守老人而言,其养老负担会进一步加重,即“小老人养老老人”,而自己本应当享受的养老资源则由于子女忙不在身边或子女的经济收入不高而得不到保障。
(三)留守老人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保障
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 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 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这些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常伴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城市,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医疗及护理水平,往往使老人能够得到妥善的照料。而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留守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2]因此,农村中很多留守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四)留守老人的精神空虚,情感需求无法满足
对于留守老人而言,由于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大为减少,故其情感满足功能遭到进一步削弱。即使春节等节假日回家,但子女在家呆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一般为 10天 ~30天,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不如从前频繁,从而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
(五)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的病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生活陷入困境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 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但是农村又缺少家政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及来自志愿者的照料等资源,为此一些留守老人生活陷入困境。
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对策
(一)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成为核心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子女们去完成一件他们在客观上根本无法胜任的任务,所以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的养老方式。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
(二)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要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多关心、理解老人,特别是针对留守的老人。同时,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留守老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工作,让外出务工的子女认识到他们有义务对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赡养扶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关心帮助、体贴安慰,使老年人能感受到天伦之乐,从而安度晚年。
(三)逐步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 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老人养老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往往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比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在全国试推行十多年来,尽管目前大部分地区都遇到不少困难,有的地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截至 2006年末,全国参保人数仍有 5374万人。这一制度虽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偏差、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不远的将来,农村留守的老人就会逐渐从中受益。
(四)通过土地流转筹集部分养老资金
在农村,70岁以上的老人干农活是很正常的事,虽然他们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患有各种疾病,但由于子女外出务工,许多 70岁以上的老人仍然要下地干农活。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的后果是:一方面,由于老年人不懂得现代的科学种田知识,致使劳动生产率大受影响,多年来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留守老人要耕种自己及子女承包的土地,使得他们的劳动负担加重。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农村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制度。如果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制度,将一些留守的土地转包给那些种地能手来经营,由他们每年固定支付给土地出让者一部分租金,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减轻留守老人(特别是 70岁以上的,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的劳动负担;二是可筹集部分养老资金;三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农村土地主要由老弱病残来经营的局面;四是可以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打工收入。在目前的土地经营模式下,外出务工人员在农忙时要返回家乡帮助父母收种,一次通常要 20天左右的时间,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那就是 25天,如果一年往返两次(我国大部分地方一年两熟),就是 50天左右的时间,差不多近两个月,再加上来回的路费,他们每年的收入要减少,如果土地流转出去了,将这部分增加的工资收入,再加上土地转包收入,外出务工人员父母的养老金就基本解决了。
(五)倡导社区养老,发挥社区为留守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同村的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密切。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够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所以在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上能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为提高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照料护理和物质方面的资助,比如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站等,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也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留守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还可以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社区留守老人家庭,进行健康检查,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以减少他们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便。
(六)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
如果实行社区养老、福利机构养老,就必须有养老服务设施。可以利用当前乡镇企业闲置的厂房,特别是乡镇教育资源整合后完全空置的乡村小学等房产,改造成适合农村老年人居住、生活、医疗保健、娱乐的老年服务设施机构。让大量的留守老人多一个家庭养老之外的栖身之处、人际交流的场所、休闲娱乐的平台,给予农村老人在家庭之外的精神慰藉和文体生活,提高老年的生活质量。
(七)对高龄或行动不便的低龄留守老人,政府要提供不同的服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因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因此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应有所作为,对农村高龄或行动不便的低龄留守老人,根据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
1.通过建立养老院,接收留守老人。目前乡镇的养老院入住的主要是“五保”老人,对于其他的不符合“五保”条件的老人,养老院无力接收。鉴于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出现,政府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农村的养老院,以接收一些留守老人入住。
对于养老院的经费,一部分由入住老人支付,有条件的地方由村集体出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由政府支出,这个政府不仅指乡政府,还包括县、市、省甚至是中央政府,养老问题不仅是村和乡的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另外,还可以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解决部分经费问题。在农村,60岁 ~7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基本的劳动,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基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养老院内部选择部分这样的老人进行以老养老方式的看护,这既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消除生活习惯等日常差异带来的影响。对于看护的老人可采取储蓄的形式,在这种方式下,对看护人员提供的服务,养老院不支付现金报酬,而是对其所承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计时,并以存折的形式加以储蓄登记,待其进入养老院后凭存折上储蓄的时间,免费享受看护和养老,这样做可以大大地降低养老院的开支和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3]
2.对不具备办养老院的地方,采取托养的方式。对于某些开办养老院困难的地方,可以实行化整为零的办法,实行小规模的家庭式养老。即由具有一定条件的家庭愿意有偿抚养老人的,可根据条件接受几位老人到家里生活,这种托养方式又可分为全托养和半托养,全托养,即老人吃住全包,半托养是指老人白天在托养者家里生活,晚上自己回家休息,这种方式可以可解决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老人往返不便的问题
3.通过流动看护的模式,满足不同的需求。由于条件限制,养老院不一定能覆盖到每一个村,通常而言,每名老人的具体需要不尽相同,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流动看护模式。以村为单位,在每村组建一个流动看护组,根据每名老人的实际要求,上门服务,每日流动地对老人进行看护。
【参考文献】
[1]张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留守养老问题[J].安徽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7,(1).
[3]王玉屏.我国农村养老看护问题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