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广播《记者视线》讯:我是新闻广播记者高翔。曾几何时,“大学生村官”一词进入了公众视野,有人将其视为缓解就业难的迂回之策,有人把它当作留在北京的跳板,也有人嫌它太过基层难以施展天之骄子——大学生的才华。北京女孩王燕飞,大学毕业后做起了村官;3年到期又续聘,不到27岁,就被当地村民选举为村委书记,管理上万人的村庄。这个年轻的女孩说:趁着年轻要勇敢尝试,要为老百姓多干一些实事儿。请听'中国梦·我的成长故事'系列报道第四集:梦想从农村放飞
通州区台湖镇白庄村紧邻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王燕飞2007年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毕业之后,就来这里做村官。6年之后,她已经成为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协调处理村里一起打架纠纷:
【同期】安排了嘛?伤者哪儿了,伤着骨头还是哪儿了?马桥有床位吗?
除了安排伤者住院,她还得协调村委会出面,为矛盾双方做调解工作:
【同期】因为口角的问题,打起来了,不光是这两个人的问题,两个家族打起来了,打架的人没问题,劝架的人受伤了。最后村里出面进行调解。其实村里面它有时候不在乎你给多少钱,就是想要一个态度问题。
王燕飞坦言,村子里每天都有类似琐碎的矛盾和纠纷,做基层工作不容易:
【同期】因为出现矛盾都是家里人,咱们既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光是要懂法规,更多是家里人,说说家里话,双方都要调一下。最好不要让上法院。我们工作没什么大事,但每天都这么忙碌着,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虽然事情很碎,但是村民就没有小事。
在王燕飞身上,有着一种和她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稳重,村民利益无小事,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如数家珍。她带记者参观的时候,并没有过多讲述村子的历史,出过的名人等等,她关心的是村庄的防洪防火、环境建设等最为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期】——像我们这个村庄,是有农民无土地,有农民无农业,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农村。那种城乡结合部的感觉会多一些。但是这样给我们带来一些压力,就是村庄整洁化,还有环境卫生,治安。
——你看我们这个蹦不敢扯,这夏天排水问题在村里也是一个棘手的事,真要下大雨,把这闸一盒上就能抽水了。
——能感觉到,这么小一个村,住了这么多外地人口。给我们村委会这种压力啊。上周着了一次火,吓坏了,因为自己家的厨房忘了关煤气了,锅着了,老街坊一块儿拿了灭火器把火给灭了。人口密集,消防隐患这块儿也有。
白庄村紧邻亦庄开发区,是一个待拆迁的城中村。本村人口只有约600人,另有近10000的外来流动人口。86年出生的王燕飞至今还不满27周岁,却已经是这个庞大村庄的当家人:
【同期】对于我来说,可能因为年轻,经历会少一些,考虑不周一些。但是年轻人呢干劲儿比较足,无论这件事对错,我想去尝试一下。我想去给老百姓真正的从生活上有一个提高。趁着年轻为老百姓多干一些事。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充实基层人才队伍的同时,让更多的毕业生在基层得到锻炼。2006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面向应届生的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并且推出待遇、户口等7项保障措施。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考试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报考者须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当学校公布大学生村官对高校的对口招聘政策时,王燕飞记得当时学校报名十分火爆。由于她在学校表现优秀,最终入选了通州区的村官计划:
【同期】当时北京市每个学校有对口的区县,可以回你自己的家乡,我在通州上的学,就直接来这边。我们家离这里也不近呢,当时我直接在通州上的课,上的学,对通州这边比较熟悉一点。
与很多外地生源不同,王燕飞是北京门头沟区人,她并没有太多现实的压力。她觉得自己的职业过程中,应该了解农村,从最基层的农村做起:
【同期】因为我是北京人,不存在户口的问题。好多人是拿着作为一个跳板。我是来这儿想干点事。一个是心态改变的过程,另一个是看定位。
刚来到村里的时候,王燕飞也有过短暂的不适应。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情关系浓郁。虽然大家对她很照顾,但王燕飞能感觉到村民把她当做客人。为了尽快融入,她主动承担了为村民收发信件的工作:
【同期】为了想和老百姓接触更多呢,当时村里收发信件,但是没有人负责。我把每家门牌号记下来,把电话号码留下来,这叫通讯录。过去都是比较原始的,纸质的。我把每家信息录入电脑里,在村里送了一段日子,这样老百姓比较认可了一点,跟老百姓接触的多了,从屋里走出去。
不到两年时间,王燕飞不仅记住了村里每位村民的名字,还能和他们聊各家的事,村民开始逐渐把她当做了自家人:
【同期】08年我们组织村民去大连玩去,400多名村名,这样我登记每家的电话,住址什么的,跟老百姓接触比较多。我记性比较好,记住好多名字,能说上谁家是谁,然后说道什么事,这样老百姓一点一点对我比较认可。
不仅老百姓认可,村委会也逐渐将越来越多重要的村务工作交给她做,大学生的优势逐渐得到体现:
【同期】那时候村里就一台电脑,他们都不会。好多打个证明,他们有交保险的,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因为我们村里比较小,两委班子比较少。他们也不会。后来我们镇里出了一个叫全权代理。这样我就把这个工作拿了起来。
2009年,在白庄村党支部委员选举中,王燕飞高票当选村委委员,这在当时还引起过争议,成为村里不小的话题。在白庄村甚至附近十多个村庄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外村人当过村委委员:
【同期】像我当时上来的时候,我是09年12月份任的这村里的支委。当时就有人提出来说为什么让一个外村人来干啊。后来任妇联主任,也有这个声音。质疑还是不小的。
王燕飞的工作能力最终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村民逐渐发现,一个外村的年轻人当领导,不仅给村庄带来了新的气息,很多的工作反而更好开展:
【同期】现在好多人快60了,我也教会他们用电脑了。他能感受到现代化的东西。像我们村里装了无线网,他能用手机上无线,能感觉出很时髦了,很新潮了。就是我们给他带来外界年轻人的带来一种新鲜感。因为年轻人呢都喜欢接触这种新的事物。村里办好多事,如果和本村人说,他觉得你会有私心,但是如果和我说呢我没有。所以这样呢,老百姓会更多的认可我。办很多事儿呢他们也能看的见,他们也在每天关注着你,怎么样公平的去处理事情。
2010年,3年的村官服务期到了,王燕飞可以选择离开。但刚当上村委委员的王燕飞由于放不下村里的大小事情,选择了续聘。2012年,村里干了20多年的老书记退休。王燕飞在几轮推选之后,竟然被选为了村党支部书记:
【同期】因为我们村21名党员,我们选是三推两选。从去年北京都是直选,让这些党员坐下来开会,有一张表,你直接写支部书记是谁,支委是谁,公开化。三推是村民代表推荐,党员推荐,支部推荐;两选呢是党员选,再村民代表选。
选举的最终结果是,王燕飞成为了北京地区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而且是为数不多的非本村人的支部书记:
【同期】外村来村里来任书记的,通州一共是三个,全市是9个。都是政府委派的,但是选的没有。
而村里不服气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村民王玉娥告诉记者:
【同期】人家孩子在这儿还是干得了,这帮党员都赞成。人家是在这儿干出来的,都信得过。确实是又麻利,又利索。村里的人对这个大学生也挺重用的,老百姓对这孩子也都挺信任的。老百姓来了有什么事,人家认真给你干啊。希望越弄越好呗。
王燕飞当上村委书记以后,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同期】我现在在我身上都找不到女孩那种,可能我性格就比较男孩一些。现在当上支部书记了,可能平台比大家更高一些。我从来没觉得这些荣誉能给我带来什么光环,而是责任。我现在没有周六周日也好,我没去抱怨过什么,少抱怨,多干一些实事。
村庄环境卫生、路边市场规范、公共交通改善等工作,王燕飞希望能够尽快完成,她要做的都是一件件有益于村庄发展的大实事:
【同期】我从来没有想过,我07年来到村里以后,10年到期以后我又续聘了三年,续聘以后我又选了村委书记。可能我对自己的发展也是很意外的。但是现在我已经走上这条路了,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可能我比我们很多村官同事来说,我多了好多好多机会,这么好的机会,再不干点事情,会觉得愧对于大家很惭愧。
当了村书记的王燕飞也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她希望自己能够建立一个社区服务型的村委会:
【同期】我不知道可不可行啊,我希望村委会那种模式是社区服务的模式。现在每个人对村委会定位不同,有人认为你是行政的也好,基层政府也好。但是我所理想的那种村委会是把村庄向社区转变,每个人明确责任,为老百姓服务。这样会少一些老百姓的指责。如果说你来了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来说,这样来自老百姓的指责就会少一些。
对于未来,王燕飞还没有考虑太多,可能继续从政,也可能自己创业去经商。至少这三年,白庄村是她的梦想所在。做的好不好,老百姓自有评判:
【同期】他说你是我选出来的,我信任你。他不会觉得你是村长是书记,你是高高在上的。他会觉得这是我们信得过的人。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制约。对领导你要是好好干呢,三年以后你还能选得上,你要是服务的不好,三年以后你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高翔,编辑:北京广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