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只要是合理的没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是盲目的疯狂的那么就要听听农民的心声了,7月23日,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力图解决农村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等突出问题。教育部表示,将严格规范学校撤并行为,多数家长反对的,将不得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从2001年起在全国铺开的“撤点并校”改革,在推动农村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同时,使得农村中小学数量大幅缩减,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超员”突出等问题。教育部此次出台指导意见,对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农村中小学盲目撤并问题进行纠偏,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对基础教育负责、对农村孩子负责的严谨态度。然而,在恢复部分撤并农村学校的时候,必须警惕和反思,对盲目撤并进行纠偏,必须深刻反思、坚决避免撤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教训,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隐患。
无论从理论设计还是实践现状来看,“撤点并校”改革自有其合理性,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中小学生源数量下降,而有些乡村教师也存在素质不过硬的问题。针对以上现实情况,从2001年期,全国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撤并,对有些地方来说,确实起到了促进了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优化和办学质量提高的作用。而这样一项初衷良好的改革措施,为何在局部区域出现盲目行为?根子在于,没有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而这两项原则正是教育实现“科学布局”的核心所在。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该撤销的乡村学校也撤销了,不该让孩子们承受的就学苦恼也出现了。
撤并农村学校也好,恢复农村学校也罢,所谓“撤并”或“恢复”都是手段而已,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化。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而言,选择撤并还是恢复,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实际办学情况,必须以人为本地考虑学生和家长们的实际需求,这才是调整学校布局的本意所在。相关部门有些工作人员,总喜欢一窝蜂、一边倒地走极端,只顾完成任务的数量,不顾完成任务的质量,这种“懒政”倾向曾经妨害了撤并学校的成效,也要谨防他们在恢复学校的过程中卷土重来。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演变,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是一个必要的教育改革过程,撤校或者“复校”各有其合理性,不必大惊小怪。而确保这种动态的调整过程科学、合理,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决策过程中,要多听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诉求。对教育部门乃至各级政府而言,在制度上设计长效的“通道”,让农民的声音能够被清晰地听到并得到重视,是确保这桩好事办好的重点所在。
推荐阅读:
倾听农民工呼声 反映农民工诉求
基层反映:外出务工农民工有“五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