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耕早,棚内涌春潮。开鲁县辽河农场十分场的陈启一家子,这些天在大棚里忙得热热闹闹。
躬身进入大棚,一股红干椒苗独有的清香扑鼻而来。绿油油的椒苗煞是惹人爱。陈启和家人正进行红干椒幼苗二次移栽。“为啥还要移栽,多费事呀!”笔者不解地问老陈。他打开了话匣子:“这样做是为了延长生长期和壮苗,经过二次移栽的苗植入大田后,缓苗快、长的壮,这也就提高了红干椒的色价比,辣椒就能卖个好钱!”这几年,老陈靠种红干椒摘掉了“穷帽子”,过去干瘪的钱包越来越鼓,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每年收入都在12万元左右!”一边侍弄着椒苗,老陈唠着他的发家史,满脸喜色。
陈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前些年,他和妻子一门儿心思种玉米,累死累活在田里忙活一年,日子也没有什么起色。丰年略有剩余,欠年入不敷出。2010年圣元生态公司落户开鲁,彻底改变了陈启的生产生活。他通过科技培训,订购了10亩红干椒苗,开始走栽植红干椒之路。“第一年由于经验少、价格低,每亩收入刚刚两千元,但咋算都比种玉米强多了!”从2011年开始,他连续3年把自家的30亩地全部种上了红干椒。提起这3年的收入,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红干椒跟玉米可不一样,以前我把玉米当成主业,每年总收入也就在3万元左右,现在红干椒变成了主业,每亩收入都在三四千块钱,总收入是玉米收入的4倍还多!现如今别看别人闲暇时扎堆儿聊天,我只能蹲在大棚里忙活,但心里踏实哟。这两年,我家的‘饥荒’咋还的,大瓦房咋盖的?这不都是在红干椒身上出的吗!”
腰包有钱,底气就足。陈启去年投资2.6万元建起了占地1亩的育苗大棚,开始自己育苗,大大节约了种地成本。今年他又承包了20亩地,准备50亩地全部栽植红干椒。(记者 胡建华 通讯员 王海成 上一篇 做强旅游产业打造北方名村 下一篇 江苏泰州边检站初步建成田园式生态农副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