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农民工们就露宿在立交桥下
农民工露宿地的不远处,夜幕下车来车往
爱心人士在中州大道与郑汴路交叉口给农民工送棉被
在他经常找活干的立交桥下,他躺了20多天后死了。
工友们说,他生病期间,救护车来过,听说民政局的人也来过,却没把他拉走,他本不该这样死。
而这亦成了众多网友谴责相关政府部门的“口实”。
这名农民工的死,也牵动着郑州市民的爱心:他们在寒夜中自发到现场祭奠,并给其他在大桥下露宿的农民工送来棉被。
早在去年此时,本报就发起了“寒夜送暖,关注露宿街头者”系列活动,并用采访车拉着读者捐赠的保暖衣物,送给大桥下的露宿者和街头流浪者。
现场 躺了20多天后,等活儿的农民工去世了
雾霾重重的天空下,冷风呼呼地刮着,气温在0摄氏度上下徘徊。
在郑州市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一根粗大的水泥桥墩后的冰冷地面,成了他人生最后20多天的容身处。
12月2日中午,得知他死亡的消息后,记者赶到了立交桥下这块能给农民工遮雨的地方。
南来北往的车辆,从桥下两侧的中州大道上呼啸而过,桥下的公交车进进出出。缩着脖的民工,抱着膀子,望着过往车辆,他们希望能有车停下来,招呼他们去干活儿。没有人能注意到,就在两天前,一名也曾在这里东张西望的杞县农民工,死在了桥墩旁。
“他就躺在这个地方死了。”指着桥墩下北侧空空荡荡的水泥地,来自中牟县韩寺镇马家村的农民工马双羊比划着说,“他的铺是东西方向的,人死后被拉走了。”距此往北约十几米处,东西方向放着一溜农民工的被褥铺盖,几名没找到活儿的农民工坐在铺盖上闲聊。
尽管曾在一起干过活儿,可马双羊并不知道死亡的农民工叫啥名字,只知道他是杞县圉镇镇的。
工友 他死前曾感冒发烧
马双羊说:“大概是在20多天前吧,到了上午10点的时候,我看见他还躺着不动,喊他走,他说腿疼,我急着干活没细问就走了。”
马双羊发现,自从他说腿疼后,就没再见他干过啥活了。“我们从没见他去过医院,天天见他在这里躺着。他身上应该没啥钱,这么多天没干活儿,哪会有钱看病啊。”采访时,马双羊和他的几个中牟老乡围着记者说。
大约是在10天前,马双羊听说他感冒了。也是从那时起,马双羊发现他白天晚上都在地上躺着,“没人理他”。
旁边郑州市公交四公司调度室一张姓工作人员说:“看他这个样子,我们中午的工作餐,会经常给他放一些,可他不吃。”调度室另一名女工作人员说:“估计有病吃不下去。”
“救护车来过,最后一次来的时候就是在周五,他已经死了。”马双羊说。
“他晚上住在这里肯定很冷吧?”记者问马双羊。可在马双羊看来,单因为寒冷,并不会要命。他特意把记者领到他们的铺盖前说:“他死前穿件古铜色的棉袄,下面铺的有被子,盖的也有,有的农民工走时,还会扔下一些脏烂被子。”
据记者了解,11月30日中午,有个保洁工找到公交公司宋女士说有个农民工快不行了,宋女士赶紧打120,120急救车来抢救后说人已死亡。
宋女士等人还给救助站的人说过情况,对方来后并没有接收。11月30日下午3点多,一辆车把尸体拉走。
目击者 死亡农民工并未拒绝去医院
马双羊说,大约是在一周前,来过一辆急救车,他和几名老乡工友都在现场。
马双羊和几名老乡工友互相补充着告诉记者,急救车来后,有穿白大褂的下来,问生病农民工有没有亲戚。
“他摇了摇头,”马双羊说,“接着,穿白大褂的又问我们愿不愿意跟着去。我们和他并不熟,非亲非故的,谁愿意跟着去啊。见没人去,白大褂就上车走了。”
“有报道说,郑州市卫生局称,这个死亡的农民工不愿意去医院,是这样吗?”记者问马双羊和他的几名工友。
“不可能的事!我们都在看着呢,他根本就没说不去医院!”听记者这么一说,马双羊和工友们大声反驳。
指着附近的一名农民工,马双羊说:“有个医生,还给了他点钱,让他去帮忙给有病的农民工买水。医生让打救助站的电话,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打,救助站的人最后没来。”
生前 “农民工圈子”之外的“单干户”
在马双羊眼中,死亡农民工有40岁左右,“年龄看起来比我大一些,干活肯下劲,性格也比较开朗。他会内粉(内墙粉刷)、垒墙,这算是建筑上的技术活了。俺这一大堆人,都是中牟的,就他是杞县的。平时俺几个人经常在一块儿干,谁有活儿就互相介绍一下,就他一个人单干。”
马双羊他们的活儿并不好找,夏天好一些,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到了冬天就不太好找了,“11月活不多,估计也就能拿1000多元吧。你想啊,他身体不好,没法干活儿,肯定没钱吃饭看病。”马双羊说,没见他有啥朋友,听说他家里有个老婆,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家人。
现状 不愿离开的露宿地
“睡在桥下四面透风,谁不知道睡在屋里舒服啊!可我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主要是找活儿方便。”马双羊说,“前段那个叫李老发的送水哥,想给我们找个住的地方,我们不愿意去。不是真不想去,而是去了晚上就没活儿干。我们晚上呆在路边的桥下,好随时等活儿干。”
昨日下午4时,郑州中州大道与农业路立交桥下,一位老人安静地躺着,身上的棉被伴着呼吸一上一下起伏,只有脸露在外面。在记者轻声招呼下,他醒过来,坐起身。他叫冯春意,已经年过花甲,“我会砌墙,好几天没活儿了,俩孩子白天出去寻活儿了。”这个桥下,晚上会睡10多个人,其中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俺家是原阳的,在这儿住的也多是老乡,平时大家有事情也能相互照应。”老人说着,一旁58岁的胡战林凑过来,点头表示认同。
“冬天活儿少,咋不回老家呢?”记者问他。
“没钱人家看不起你呀,不想回去。”话未说完,两行眼泪就从眼角流了出来,顺着皱纹流到脸颊。
爱心之追忆
去年此时,本报曾到桥下送棉被
早在去年12月份,本报就发起了“寒夜送暖,关注露宿街头者”系列活动。本报记者曾在寒夜分两路,分别对郑州市区的一些街头露宿者的生活进行了体验,记者躺在他们单薄的被褥里,被冻得瑟瑟发抖,辗转难眠。
本报还联合郑州市金水区绿城社工服务站,呼吁市民为露宿街头者募集棉被、席子或垫子、棉衣等御寒物品。本报的采访车随后还在寒夜把热心市民捐赠的棉被、棉衣送给露宿的农民工和街头流浪者。
“你们去年曾来这个桥下送过棉衣棉被。”昨日中午,记者采访时,桥下的几名农民工还说记得这事。
爱心之行动
市民微博发起“关爱路边留宿人员”行动
昨晚10时,20多名郑州热心市民带来100条棉被,沿着中州大道分别在郑汴路、农业路、东风路三个立交桥下发放。被热心市民盖上送来的棉被时,58岁的秦大功激动地说:“今天晚上终于可以睡个整觉了。”因为冷,前天晚上后半夜他一直没睡着,“我得把头埋到被子里,靠呼吸热气暖和点。”
这场爱心行动是郑州市民魏晓军和朋友在微博上发起的。此前,听到立交桥下有农民工去世的消息,魏晓军心中说不出的难受。12月1日深夜,他通过微博约上另外两位爱心市民宋伟和梁春华,一起来到中州大道立交桥下,献上白花,寄托哀思。
说完“兄弟,一路走好”,三人觉得应该为露宿街头的人做些什么,商量着为他们送上一床棉被最为实际。接着,他们沿着中州大道统计露宿的农民工人数:郑汴路桥下有60多人,农业路桥下有近30人,东风路桥下也有近30人……粗略统计,超过150人。
当天,魏晓军便联系棉被厂购置了100条棉被,厂家听说是捐助露宿农民工,只收了90件棉被钱。
同时,魏晓军等人在微博上呼吁更多人加入这项爱心行动,还发布了捐款账号接受爱心捐助,并实时公开账户明细。短短一天时间,就收到2000多元捐助。
昨天上午,台湾著名歌手黄安发布微博称,每次坐车经过郑州中州大道郑汴路立交桥下时,总看到一群等待工作的农民工聚集在那儿,并以此为家。他决定12月9日载着一车羽绒服前往探视在那儿的同胞,送给他们寒冬里的一丝温暖。他说:“8日是我的生日,没蛋糕、不吹蜡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