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人口总量大且农村人口比重高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改变这样的国情将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农村发展来看,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这也是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数量巨大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既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在扩大内需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不竭动力,但也将使城镇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承受扩大就业、增加住房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新格局。”①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所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繁荣。要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的指导下,按照“生方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坐活条件,逐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创造适宜条件。我们认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原则: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起点高、质量好,决不能建.个落后一个,或是建一处空壳一处。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体现在城镇建设的数量上,更要注重城镇建设的质量,要建一个成功一个,建一个辐射一片。搞城市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城市建设,也要重视中小城市建设,更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使三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2.持功能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
加快城镇化建设,.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注重,“形象工程”,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搞好配套设施、完善城镇功能上,使其与现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政治文化生活相适应。r同时,还应该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需要,在设计和实施中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使某些重要参数符合现代化要求,在_定时期内不至于落后。
3.持因地制宜i合理布局原则一
各地省情、市情、县情不同,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应从实际出发,依据各地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自然环境、历吏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地作出合本地特点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化建设科学有序地进行,一逐步形成格局合理的,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带、城镇群: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的原则.加快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好城市、更要管理好城市。要树立现代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的新理念,‘营造市场化’快节奏,高效率的城镇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韵新环境、新机制,真正把城镇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加快机械建设和城镇建设应坚持以下政策取向坚持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相互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世界经济毒体化的前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各种规模的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以各类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和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和区蜮城镇体系的完善,发挥重大的作用。如广东的深圳、东莞、顺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就是很好的实例。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区域内的分工和协作问题,注意发展与本地禀赋好、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有关的产业及特色经济,并且与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相互促进。
2.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加快城市化进程,搞好小城镇建设,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上,而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要不断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整体实力和产出功能。一是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大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转移出来的某些产业、企业,经过技术组装重新布局于小城镇,这既降低了大城市的产业升级成本,叉缩短了小城镇的产业成长周期,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想方设法寻求适合小城镇开展科技转化的好项目,以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小城镇的新兴产业、企业,进一步提升其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
3.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体制、制度创新相匹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将束缚和阻碍新农材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去除掉。在探索与创新中,逐步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新制度、新机制。目前的重点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产权制度和投资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等等。通过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
4.坚持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过去的22,,建设中也存在以掠夺性开发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走的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在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今后,我们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适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时期、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必将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热潮: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意认真研究和遵循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总结经验,.,诚少失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坚持’以.人为本,以有别于人的自身生存与发展为前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