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求财问计 >>涉农政策 >> 农村新闻 >>正文
农村教育不应被编制捆绑
2012-6-17

  生源减少,就可以不按编制招聘教师?政府部门未免“未雨绸缪”过了头,按照这样的道理,政府部门为何不考虑到要改革、精兵简政等因素,而控制官员的编制?至于无编可补,也说不过去,招聘了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那么,为何不招聘愿意到农村去的教师,或者就把合格的临聘教师转为正式教师?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惠来、和平等地调查发现,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师荒”并没有随着代课教师问题在广东的基本解决而消失。有的地方有编不补,有的地方无编可补(6月12日《南方农村报》)。

  之所以有编不补,据解释是“计划性空编”,政府部门考虑到生源正在减少,担心按照目前的编制招教师,今后可能会出现超编情况,于是,并不按实际编制招聘教师。而之所以无编可补,则是由于政府部门已经按照编制数招聘教师,可有的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去。有编不补和无编可补导致乡村学校出现“空岗”,这些空岗则由临聘教师填补。

  以上的解释,貌似有道理,但其实经不起推敲。生源减少,就可以不按编制招聘教师?政府部门未免“未雨绸缪”过了头,按照这样的道理,政府部门为何不考虑到要改革、精兵简政等因素,而控制官员的编制?至于无编可补,也说不过去,招聘了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那么,为何不招聘愿意到农村去的教师,或者就把合格的临聘教师转为正式教师?

  说到底,这是地方政府以编制为名,不愿意承担去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因为编制的背后,就是政府的教育投入。有编不补,用临聘教师,是为了节省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无编可补,则是以超编为借口,无视农村缺教师的现实,还是想推卸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受制于编制问题。首先,农村学校的编制计算方法本就不合理,我国现在执行的是2001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和农村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分别为13.5∶1、16∶1和18∶1。这种编制的计算方法是倾向于城市地区学校的,是造成基础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农村教师付出的劳动远比城市教师大,但是在确定编制时,编制数却比城市少。

  教育部2010年称,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但就算是做到统一编制标准,在笔者看来,对农村教育也不公平。在发达国家,农村学校的编制要多于城市学校,另外考虑到农村学校的特殊性,比如生源分布分散、学生数量较少等,并不严格按照一定的生师比配教师。假如一个学校只有100名小学生,按照我国的编制计算办法,只能配5、6名教师,这5、6名教师能承担这所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任务吗?这种配备教师的办法,只会导致有的课程根本没人上。

  其次,在编制计算标准不合理的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还不按规定配齐教师。无论是有编不补,还是无编可补,都是违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的。该《通知》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临聘人员也属代课人员,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另外,要求各地清理各种形式占用的中小学人员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那些在编不愿意到农村去的教师,不就是“在编不在岗”吗?因此,按照《通知》精神,是应该严肃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的,可是,却鲜见对政府部门的问责。这样一来,怎样定编制、是否按照编制配齐教师,都由政府部门说了算。

  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目前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以及教育决策机制。在发达国家,通常由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编制学校教育的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落实;同时,有由政府部门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当地教育的重大决策。如果我国也建立这样的教育经费拨款体系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举办学校、给学校拨款等就不再只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而变为民主决策,不但农村教育不会再被编制捆绑,其他教育也得到新生。(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