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不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路径,以被确定为全国11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县之一为新起点,不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路径,根据农民所想、所思、所盼,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把培训课堂直接搬进产业园区、蔬菜大棚、田间果园等生产一线,把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与基地生产实践融合起来,大力培养专业性、实用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肉鸡饲养量达7000万只,蔬菜种植面积达24万宙,食用菌栽培达1亿棒,果树栽培面积达72.5万亩。
坚持“四个结合”,整合培训资源
围绕县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多样化的需求,结合涉农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编制培训“菜单”,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菜单式”培训,一是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依据县城肉鸡、菌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涉及的家庭农场工人、种养户发展生产需求,以达到会操作为标准,重点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带头人。二是与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对龙头企业人员、社会化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既懂技术,又懂理论,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带头人。三是与涉农中等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广校和县职中开展的涉农中专教育平台,打造一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区域种养殖骨干职业农民队伍的带头人。四是与基层农技推广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引导作用,广泛吸收受训农民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实验、示范、推广项目或科研课题,壮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村农业科技进步。这种基层一线面对面的“莱单式”培训,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转变了以往“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和龙头企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把握“三个环节”,抓实培训主体
加强农业发展主体培育,通过“菜单式”培训,逐步培养包括农业工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带头人、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员等为主体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严把准入关。按照自愿的原则,年龄18~55周岁,在本县从事肉鸡、菌菜、果品、粮食、生猪等产业生产经营并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意向的劳动者,经过培训都可以成为职业农民。同时,明确了初级、中级和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和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质量。目前已在10000多个种养大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生产资料销售等人员中选出1200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二是严把培训关。对被已确定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层次培训。即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从业人员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农业企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从以上两个层次优选出的骨干职业农民开展系统教育培训。自2012年起,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0名,其中骨干职业农民1500名。三是严把管理关。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不断提升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认定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及德绩并重的原则,对培养对象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培训和考核后,由县政府委托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审核认定后发证,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管理体系库,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可进可出。
做到“三个到位”,完善培训体系
为保障“菜单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扎实开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组织、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套较为完善、有效的培训保障体系。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以农牧、财政、科技、林业,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聘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等院校专家及农牧系统专家技术人员一起组成讲师团,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政策扶持到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五优先”,即:优先保证涉农优惠扶持政策;优先申报安排项目扶持;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享受科技推广等各项配套服务;优先进行系统化职业培训和教育。同时在资源要素流转、项目配套扶持、科技服务、担保贷款、税费优惠减免、农业保险、营销体系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制度建设到位。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了《承德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承德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承德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以及《承德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同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库、师资库、教材库、项目库,确保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目前,该县“菜单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已形成了以县政府为主导、农牧部门为主管,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技推广机构和其它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繁荣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张元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