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种秸秆作物,收割时因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对省城都有影响。现在,我改种香葱了,既不污染环境,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在肥东县撮镇镇李六行政村三家王村民组的大片香葱地里,村民王道军用自家的例子,向记者道出调整种植结构带来的好处。
王道军扳着指头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家一共建了7个大棚,先种香葱,香葱收割完再种苋菜,然后再种丝瓜等绿色蔬菜,一年收获三季,每年每个棚收入1万元左右。王道军说,由于种香葱效益高,现在李六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一大半。
“目前,合肥大型超市都有我们的水生蔬菜,旺季时,每天能卖10万公斤。”在撮镇镇建华村,社居委主任杨年举指着已经成熟的一池池清香可闻的莲藕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该村积极改造洼地和荒滩,在发展露天蔬菜的同时,大面积种植莲藕等水生蔬菜,去年全村仅莲藕就卖了800多万公斤,估计今年将销售1000多万公斤。“建华村莲藕等水生蔬菜的崛起,是肥东县种植结构调整的又一缩影。”据杨年举介绍,目前肥东全县莲藕种植已达3万亩。
“合肥老百姓餐桌上70%的香葱来自撮镇。”随行的肥东县农委副主任张学胜告诉记者,由于依托城郊优势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政府引导农民紧盯合肥市民“菜篮子”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不断在调整种植结构中扩大蔬菜播种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发展订单生产,降低生产风险,带动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农业配置,使露地蔬菜、水生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了,口袋鼓了,老百姓当然高兴了。”李六行政村支部书记李仁学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如今,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肥东县今年油菜种植面积已由2005年前的80万亩缩减到50万亩;而附加值高的香葱等蔬菜种植,从几年前的10万亩快速发展到30万亩,水生蔬菜和经果林达到4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