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求财问计 >>涉农政策 >> 科技之村 >>正文
一个产粮名县的“递增效应”
2013-6-18

 

    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8000多万亩小麦从南至北全面开镰收割,各地农民抓紧农时,抢收抢晒。目前10多万台大型收割机械全面投入麦收,日收割进度600万亩以上。图为收割机械在河南驻马店麦区作业。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麦浪滚滚,夏收正酣。
    河南省唐河县上屯镇丁岗村。种粮大户丁怀中坐在树荫下,看着穿梭往来的大型收割机把上千亩麦浪切割开来、吞噬下去,吐出金灿灿的麦子。

    “今年麦子为历年最好,俺这1300亩亩产至少有1200斤,今年有的赚啦!”丁怀中咂摸一口酒,抓了一把籽粒饱满的麦子,掩饰不住内心丰收的喜悦。

    今年,唐河小麦种植面积为219万亩,预测单产可达481公斤。夏粮生产连续10年持续增长,连续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首次被推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突破10亿公斤,实现“阶梯式递增”已成定局。

    “‘三化’协调,农业奠基。农业之本,粮食为先。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之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责任。”唐河县委书记刘明杰说,“唐河夏粮生产实现10连增,就是倾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恪守稳粮增粮职责的体现。”

    麦收时节,记者走进唐河,探访一个产粮名县“阶梯式递增”之路。

    “耕地红线”之外:连年递增的种植面积

    “耕地红线”,是稳粮增粮的“基本底线”。然而在唐河, “粮田红线”不仅没有被碰触和逾越,10年间粮食种植面积反而以近百万亩的规模递增。

    唐河农业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小麦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170万亩已增加到今年的219万亩。

    县长康连星告诉记者:“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唐河县委、县政府作出规定——所有土地使用都不得以损害或影响粮食生产为前提。全县上下严守国家基本农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粮田稳步增长。”

    节流与开源并重——唐河在土地整治中制止和打击乱占耕地、破坏耕地、违法占地;不断加大撂荒地、宜耕地、窑场地的开垦复垦力度,着力治理空心村,累计新增耕地40余万亩。

    “固本强基”之时:连年递增的项目投入

    “田成方,路成网,田间地头亮敞敞;旱能浇,涝能排,防灾抗灾乐开怀。”唐河粮农编写的顺口溜是粮食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项目建设上保险,固本强基正当时。唐河县连年递增的项目投入在提升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为粮食增产系上了“保险带”。

    作为河南省四大小麦生产大县之一,唐河通过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现代农业、农综开发、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平整等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4个农综开发重点县,共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涉农项目与粮食生产挂钩,粮食生产为涉农项目显效”——仅2012年唐河就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3.37亿元。该县先后建设各类小型水利工程3.8万余处,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92.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为26.5万亩。共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

    “粮增农丰”之下:连年递增的科技支撑

    品种改一改,增值几百块;土壤验一验,一年不白干;弥雾喷一喷,增产上百斤……在唐河这个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说起粮食高产的秘诀,粮农们总结得头头是道。

    靠科技抗风险、向科技要产量、凭科技保质量的“科技兴粮”理念深入人心。随着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的连年递增,全县新技术、新品种、新耕作手段的入户率达98%以上。

    唐河成功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零距离”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全县19个农村乡镇建立了农业服务中心,设立民间技物结合服务网点(站)86个,配套建立了配肥站、植保植检站、农药化肥监理站、种子管理站、新品种引试中心和24个农情测报站点。2011年县财政投入945万元支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金种子”换来“红票子”。唐河先后建立了新品种引试中心、良种加工中心和1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年引试新品种30余个,筛选当家品种37个,年生产优质粮食作物种子3000万公斤,良种覆盖率达100%。

    科技服务到心坎,受惠粮农乐心间。该县利用84处县、乡、村培训机构,43个实习基地,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500场次以上,培训农民40万人次。

    “样板创建”之内:连年递增的示范效应

    来到桐寨铺镇赵冢村,38岁的种粮大户王保阁正在指挥着工人们运送小麦。她流着汗水的脸绽成了一朵花:“俺这片地旁边就是南阳市的30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示范方,示范方的产量一亩地比普通田高出二三百斤。大伙儿看着又服气又眼气,都争着包地种麦,要不我咋敢包1800亩地种粮食哩?”

    高产示范做样板,粮田都变高效田。在唐河,高标准高产示范方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由此唐河成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县,粮食增产科技攻关试点县。

    2012年,唐河建立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25个,规模达27万亩。其中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13个,总面积14万亩。据实产调查:小麦平均单产达611.5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426.3公斤高出185.2公斤,增幅达43.4%。

    据唐河县农业局长李万忠介绍,今年,唐河再次成功打造高标准粮田示范样板。围绕南阳市30万亩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示范区建设,在桐寨铺、桐河两乡镇规划建立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示范区16.3万亩,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为逐步把全县规划的176万亩农田全部打造成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积累了经验。

    “现代粮业”之基:连年递增的合作组织

    在桐河乡祥宏农机合作社,老板焦强告诉笔者,目前已有50多户社员,拥有各类农机100多台,承包粮田4000多亩,托管粮田5000多亩,年创经济效益180万元。

    如今,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组织成为唐河“现代粮业”快速崛起的标志。

    唐河鼓励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54家,国家、省、市级示范社达到34家,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186家,带动该县流转土地47万亩。种粮大户海国勇、丁怀中等已连续多年流转土地千亩以上,分别成为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种粮大户。目前,该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182户,千亩以上种粮大户达到42户。合作组织的连年递增使唐河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大幅攀升。

    “群龙共舞”之际:连年递增的增值车间

    建市场促流通,擎龙头促增值。粮食产业化作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河大地上演绎出商贸活跃、车间遍地、粮食增值、农民增收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局面。

    唐河始终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加快小麦、玉米等粮食产业链开发,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围绕面粉和精制挂面加工,新上了贤德面粉、曹氏、百川等一批加工企业,该县小麦加工企业达到87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是全县小麦总产量的近3倍,年加工能力居该省前列。

    围绕粮食副产品和玉米等粗粮加工,新上了 “六合”“华泰”“裕嘉”3家饲料加工企业,使该县饲料加工企业达到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饲料的生产加工,带动了该县畜牧业发展,间接提高了种粮效益。县财政累计投资567万元,在县中心城区和22个乡镇建成粮食交易市场27个,年吞吐量达45万吨以上,成为豫西南地区最大的贸易基地。

    龙头企业的带动,使该县初步形成了面粉、食品、精选包装和饲料加工四大粮食加工体系。

    唐河,正续写着“县因粮而名、农因粮而丰、民因粮而富”新型农业现代化乐章!

    (科技日报河南6月2日电)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