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首届内蒙古·广东科技合作活动周正式启动,标志着沿海最发达的省与内陆沿边欠发达的自治区合作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拉开了内蒙古与广东全面合作的大幕。这是两省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大行动,是践行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重大举措。
落实中央精神 明确发展定位
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激励着草原儿女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过程中,审时度势,立足内蒙古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精准定位,提出了“8337”经济社会发展总构想,要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唤醒了内蒙古沉睡千年的资源,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中等行列,部分人均指标进入全国前列。2007年—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从6423.2亿元增加到1.6万亿元,增加了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由3300美元提高到10189美元,进入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两倍,年均增长24.5%。
近年来,内蒙古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能源工业领域,2012年原煤产量10.6亿吨、原油194.8万吨,电力装机781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670万千瓦;
化学工业领域,形成500万吨甲醇、106万吨煤制烯烃、366万吨聚氯乙烯,140万吨煤制油、13.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产能。
冶金工业领域,形成钢材1661.8万吨,铝179.4万吨,铜18.8万吨,稀土5.6万吨的生产能力。建材工业领域,2012年生产水泥5872万吨、瓷砖1080万立方米。
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重型汽车、风电装备、铁路装备、石油装备、工程装备等产业集群。现已形成5万辆重型载重汽车、15万辆乘用车、30万台柴油发动机、7000台(套)风机、4000辆铁路车辆的产能。
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包头市建成国内最大的稀土产业基地,形成完整产业链,开始批量生产核磁共振等高端产品;光伏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生产多晶硅6055吨。云计算产业迅速起步,生物制药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呼和浩特生物发酵产业基地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发酵生产为主和配套原料生产的产业集群。
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2012年粮食总产量505.7亿斤,肉类249万吨,牛奶910.2万吨,绒毛13万吨,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伊利、蒙牛、科尔沁肥牛、鄂尔多斯等多个中国驰名商标。
科技创新驱动 支撑结构调整
内蒙古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加科技投入,重力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内蒙古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一大批国际国内首创成果在草原诞生,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成果在草原绽放。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制出世界最大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内蒙古科技大学世界首创太阳能热风发电技术,开创了大型新能源电站风光互补的先河;神东煤炭集团独立研发的连采长距离可伸缩皮带输送机填补世界行业空白;内蒙古科技大学利用白云鄂博尾矿、钢渣、铁渣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研制生产的纳米级微晶玻璃复合管材,绝无仅有;世界首套煤基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装置落户包头……一批技术路径实现转型升级:生物质能领域,实现了从非粮油脂原料制生物柴油,到以秸秆类生物质和木质纤维类原料制生物柴油及相关化学品的突破;克隆技术领域,实现了从单体到群体的突破,成功克隆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12只转基因绒山羊……产业化基地建设方面,包括干细胞、探地雷达、益生菌、水源热泵4项关键技术正在实现从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曙光初现,2012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97.1亿元,同比增长21.3%。目前,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实现规模化生产;国内首次应用280W大功率组件建设的5MW示范电站并网发电,物理法多晶硅材料生产线开始建设;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冻性控精液产业化生产基地建成;国内自主研发的最大吨位的260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下线;通过“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联产工艺优化及产业示范”项目的实施,在鄂尔多斯、蒙西地区形成了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业聚集区;首个获得国家秘密技术项目的新药产品麝香通心滴丸,已获得一系列自主研发技术,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鄂尔多斯和蒙东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生产示范基地;包头已经形成采、选、冶、用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呼和浩特、通辽、赤峰已经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化学合成药等生物产业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等地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应用服务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内蒙古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新能源领域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燃料,新材料领域的稀土新材料、无机新材料,节能环保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煤清洁高效利用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在这8个领域实现技术重点突破和尽快产业化。
两地携手合作 优势互补共赢
内蒙古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科技进步亮点闪闪。但是,内蒙古决策层清醒的认识到,内蒙古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总体上欠发达的区情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领先优势学科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匮乏,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一直徘徊在33%左右,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科技创新与对外开放都是内蒙古实现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内蒙古实施“8337”发展思路,依靠创新驱动。如何创新?这一大大的问号摆在了决策者的桌面。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成就了广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21号),明确提出,要深化国内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内蒙古与其他省区的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吸引各省(区、市)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
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受内蒙古自治区巴特尔主席委托,白向群副主席于2013年1月率团来广东考察学习,并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同举办科技合作活动周的意向,决定从2013年开始,定期举办“内蒙古·广东科技合作活动周”。两省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内蒙古党委书记王君都对举办“活动周”这一合作形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就有关合作事宜做出了重要指示。
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广东省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于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广东省近年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是,广东省属于自然资源匮乏省,对内蒙古的资源存在需求。
向广东省学习、与广东省合作,利用广东省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经济实力,利用内蒙古的自然资源、现有产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把内蒙古的问号拉直!
内蒙古素有“东林西铁、羊煤土气、风光好”的美誉,草原面积13亿亩,森林面积3.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4.3亩均居全国第一。已探明矿种141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70种,煤炭、稀土、风能等10余种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13万亿元以上,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内蒙古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煤电开发领先全国,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竞争优势巨大。内蒙古现有6个国家级和39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土地、能源供应充足,价格优惠,交通设施完善,低成本投资优势明显。
内蒙古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毗邻八省、横跨三北,是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和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北连接大西北的经济通道。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有满洲里、二连等19个陆路口岸。
内蒙古将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政策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放战略,不断完善与广东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合作、共谋发展。
理清比较优势 把握合作需求
内蒙古年初开始行动,各相关委办厅局、各盟市、各旗县积极寻找与广东的对接项目,立足两省区比较优势,精心筛选了112个重大合作项目,内蒙古还提出有合作需求的项目342个,将在“活动周”期间进行推介。“活动周”期间,举行“活动周”启动暨签约仪式,内蒙古和广东省相关领导出席并签署两省区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了“内蒙古——广东区域合作展览”,集中展示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合作需求;内蒙古13个对口部门与广东省开展专题对接,各盟市将结合活动主题和对接工作重点,与广东省有关地区和单位进行合作对接活动;将举行科技创新助推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来自内蒙古各盟市、旗县的负责人及首批赴广东省挂职干部,自治区级高新区及重点企业、院所负责人参加,以提高其在科技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领导能力。还要组织考察学习活动,将培训班全体学员分为4个考察组,主要考察广东省高新区、专业镇、新型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重点学习广东省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内蒙古将召开科技创新与创业就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
学习先进经验 创新理念方法
“活动周”不仅仅是摆个展览、签几个协议,更重要的是向广东学习其创新精神。
广东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7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2.5%。
广东省深入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2012年,全省专业镇GDP达1.8万亿元,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
广东省首创“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大格局。
广东省首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科研合作模式,有效把广东及华南地区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到国家层面来解决,吸引集聚了国家一流的基础研究队伍为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成效突出。
广东省首创创新科研团队引进模式,3年多来,累计投入省财政14.95亿元,面向海内外引进三批共57个创新团队和49个领军人物,汇聚高层次人才500名,为广东带来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关键核心技术。
广东省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涌现出一批以深圳光启、华大基因、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华中科大东莞工研院、东莞东阳光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科研机构,为全国科研体制改革工作树立了新标杆。
还有广东省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和全球创新体系,创新市场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创新环境等等,都值得内蒙古借鉴学习。
通过这次活动周,内蒙古要学习广东省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通过创新驱动,落实“8337”发展思路。通过学习和合作提升内蒙古的创新能力,促进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内蒙古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活动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5大基地和生态屏障建设,支撑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与广东合作,不仅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还要实施共同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内蒙古产业发展的瓶颈,引进广东省成熟技术为内蒙古所用。
对接成果初显 合作潜力巨大
5月25日,两省区政府签署了内蒙古·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了内蒙古·广东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有关部门和单位还签署了内蒙古·广东人才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了内蒙古·广东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合作协议、内蒙古·广东经济及信息化产业合作协议、内蒙古·广东国际马文化中心合作协议、内蒙古·广东中蒙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15项协议。呼和浩特市·广州市、包头市·深圳市、呼伦贝尔市·东莞市、赤峰市·佛山市分别缔结为友好城市。两省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盟市旗县政府、企业签订了涉及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新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17个合作项目。活动周期间还将签署76个合作项目。据两省区活动周协调领导小组介绍,这些协议、项目基本都能落实。
首届“内蒙古·广东科技合作活动周”的主题是“创新、合作、共赢、发展”。目的是以开展两省区全面科技合作为切入点,通过科技、人才、农业、文化、卫生、教育、旅游和产业项目合作,引资、引技、引才以及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园区基地、中介服务机构等不同方式,不断强化内蒙古与珠三角地区乃至亚太地区之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着力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力提高两省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两省区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
活动周内蒙古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人认为,内蒙古在资源禀赋、区位交通、享受国家特殊政策以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与广东省具有比较突出的互补优势,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较强,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潜力很大。特别是广东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内蒙古学习、借鉴。因此,我们打算把科技合作活动周这一载体长期做下去,为自治区推进对外开放、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