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自天道,下及人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丰富的体系。“阳善阴德”之说,也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种道德文化。
《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说:“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淮南子·人间训》: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甚至是名誉过大超过了实得,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中国的道德文化大致可以概括成几个层次:一是“至德文化”,也是“道之德”文化,说的是合天意顺人道,滋养万物与众生,同时能够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的至高境界,这也是圣人的境界。二是“阴德文化”,说的是助人不露,更不会去求什么回报,此时,是心报和天报的境界。三是“平德文化”,说的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双赢”,这个过程公开公平地进行。四是“利德文化”,说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有意去做有德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对人好,实际上心中有自己的打算,有点像是做投资。五是“贱德文化”,说的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又因为损人出卖了自己,让自己变得卑贱从而更深远地伤害了自己。六是“无德文化”,说的是损人不利己,比如背后说人坏话,挑拨离间,拨弄是非之类的。
很显然,在这些道德层次当中,“阴德”这种与人为善而又令人不知的行为是比较高的境界,因为在人类价值判别方面,凡是有个人利己动机的品德和行为,其价值都会大打折扣。从古至今,人类有一个基本的共识:纯粹利人的是最美的!凡是公开利于双方的,都是属于“交易”或者“交换”层次上的,其纯粹的道德价值很小。至于打着利人的旗号利己的,则具有隐藏个人利己动机的意图,因此,其道德价值还会出现负面。“阴德”的表现将世俗中利己的意图削减到了最低,而对于个人身心愉悦满足和个人品性提升甚至对家族后代的福泽作用,则是“内在价值”和“长远自然效用”,因此,是属于至善的。
不图报又何必做什么好事?在世界文明中,有一种最为核心的文化,那就是“修心修己”的文化,可以说这是文明的核心要素,而“阴德”恰恰就是满足这一条件的德行:助人不为私利,帮人不求报答;助人只求心安,帮人只为“赎罪”。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可能都会给别人带去或多或少的伤害(修行的人十分重视自己的过失,所以称其为罪),这是每个人的人生负债部分,只有用自己的善行先还清了债务,才会有人生的利润。而欠债不还自己却又过着奢侈荣华的生活的人,则是不道德的。《隋书·隐逸传·李士谦》:“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素有“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读书”之说。其中,阴德就是指为别人做了善事又不被人知道,做善事的人不是为了自己而做善事,这样得的福报才最大。人们常说“积阴德”,行善而不求人知的传统美德就源于此。善积阴德的人,也在天地人间感应与报应的因果系列之中,只是这个报应方式和一般的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安心立命、去灾化祸、后代昌盛方面。古人认为这是上天大道(天地人间的规律)赐福于人。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地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的“余庆”可不单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