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和谐村庄 >>和谐村庄 >> 农民作家 >>正文
农民作家周汝国——把文化“种”到农民心头
2012-3-7

来源:重庆日报

  一个仅有小学文凭的农民,通过勤奋好学,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不仅如此,他还创办农民报刊,吸引了一批爱好文学的农民朋友参与。他,就是周汝国。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农民作家。他说,“我就是要给爱好文学的农民朋友一个成长的平台。”

  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成长为作家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对农民的辛酸苦辣,我太了解了!”在渝北区农民文化创作协会办公室里,周汝国谈起了自己的经历。

    1958年,周汝国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中子女众多,经济紧张,念完小学的他便辍学了。

    “我干过石匠、裁缝、瓦匠、泥水匠,完全没想到自己会当作家。”周汝国讲起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

    当年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个人买卖肥猪有严格规定,须出示相关的证明材料。有一次,周汝国家里的猪饲料用完了,他打算卖掉自家的一头肥猪换点饲料,但他却不会写证明。左思右想后,周汝国决定去找大队文书帮忙。当晚,他来到文书家门口。这时文书刚睡,得知来意后,既不让周汝国进门,还大骂他是个笨蛋,连个证明也不会写。

    苦苦哀求下,文书最后答应口头念给他听。无奈之下,周汝国只得含着泪水,隔着门板,听文书从屋里头一句一句地念着证明。证明是写成了,被人看不起的屈辱让周汝国下定决心,努力自学。

    “从那以后,我总是省吃俭用,买书回来自学。在所有书中,我尤其喜爱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水浒》、《林海雪原》……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以至于一些段落都能背下来了。”

    读得多了,就产生了写的念头。有一次,周汝国以村中的一对老夫妇为原形,创作了话剧《老两口过年》,并寄给了出版社。不久,出版社把稿子退了回来。出版社的来信轰动了整个村子,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文学家”。

    “他们哪里知道,这其实是封退稿信。”周汝国苦笑着说,一个地道的农民别说要成为作家,就是要接触文学、了解文学的机会都太难了。“想看本书都只有到县城去买。”

    因为勤奋努力,如今,周汝国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已发表2000多篇文章,多次获得省、市好新闻奖,还撰写了几部专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作家。

  《乡情》给了农村文学爱好者成就感

    “正是自己曲折的成长经历,让我萌生了为农民创办文学刊物的想法。”周汝国说。

    2007年,周汝国发动渝北区的几个文化爱好者,创办了一个农民文化研究所,并办了一张内部报刊《重庆农民文化报》。

    虽然报纸的发行量有限,但每期报纸印出来后,周汝国都会利用周边乡镇的赶场天,免费发送给当地群众。

    “农村太缺乏这样的文化阵地了。”不久,周汝国和他的团队又相继在渝北区创办了一个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他还兼任该区农委和区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杂志《新农村》主编。

    今年1月,周汝国联合自己的一个朋友,又创办了杂志《乡情》。他说,农村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因水平所限,直接向报纸、杂志投稿并不现实,创办《乡情》就是要为普通农村百姓提供一个文学交流平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晓得自己文化水平低,向报社投稿一准儿没戏,《乡情》是咱自己的刊物,能在那上面发表,也挺高兴的。”今年37岁的李春兰是合川区龙市镇青坝子村农民,她说,“我写的都是随感,都是生活里的事儿。”

    渝北区茨竹镇农民欧隆国告诉记者,以前闲下来就去跟别人吹壳子(吹牛),自从在《新农村》和《乡情》发表散文后,很有成就感,现在一有空就想琢磨点“豆腐块”,看到作品发出来,心里美滋滋的。

    “就是要把文化‘种进’老百姓心头!”重庆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杜承南认为,如今,“送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但这种活动往往只能解农民群众一时之渴,且农民总是作为观众被动接受,所以要提倡“种文化”,要让农民群众自主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在这方面,《乡情》的创办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我们创办这些刊物不求培养专家、大家,只要农民朋友喜欢,我们就一定会坚持办下去。”周汝国说。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郑美玲

    [责任编辑: 乐璇]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