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和谐村庄 >>和谐村庄 >> 农民作家 >>正文
为生活而写作——记大冶市文化名人查代文
2012-3-29

                                                             来源:今日大冶

      “当我们看多了熙熙攘攘人流中来去匆匆的步伐,当我们也曾经历过名利追逐心机费尽的疲倦与憔悴,便不由得憧憬那种知足常乐、淡泊宁静的人生,便不由得想走出心机的喧嚣,走出物欲的泥潭,去夕阳斜照中。”
  查代文说,曾经的笔耕不辍,无它,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样样都来;如今常年闲居乡隅,养花栽树,把弄庄稼,过着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
  査代文,一位从农村走出的农民作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结,从他的笔头和锄头中“蹦”出来的文字,朴实自然,洗练优美,令读者耳目一新、余韵悠长。

  奶奶坚决反对  与大学之门擦肩而过

  第一眼见到这位大冶文坛的老前辈,给人的感觉特别好客,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他拿来热水,忘记拿杯子;拿来了杯子,又忘记放茶叶。
  1940年,査代文出生于大冶刘仁八一个小山村。1955年,毕业于大冶一中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刚入学不久,老师给他的第一篇作文《我的故乡》满分5分,并当范文在全班朗读。从此,文学的种子在查代文心中扎下了根。
  1958年,查代文考上了广州华南工学院,喜讯传来,惊动一方。然而,由于他是五代单传的独子,而且学校又远在广州,一学期只能回家一次,老奶奶思念孙儿心切,坚决反对他远赴外地求学,第一次大学生涯最终与他擦肩而过。
  “当时,我真的没什么感觉,上不上大学也无所谓,再说我也舍不得离开家乡。”不矫情、不表演,査代文的真实,第一时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查代文在鄂城钢铁厂工作。1960年,他在大冶钢厂当学徒期间,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炉火熊熊》,这首诗后在《黄石日报》发表。从手稿变成铅字,业余爱好还能赚到真金白银,査代文的文学沸点一下子被点燃了。到1981年止,査代文先后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400首。

  为了养家糊口  不写诗歌改写小说

  闲聊中,査代文说起当年写作就是为了补贴家用,能挣到稿费就是写文章的动力。
  1961年,查代文下放回乡,在生产队里当出纳。由于他爱好创作,1965被选到村小学当民办教师。“那时候能当一名民办教师,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呢。”
  1974年,查代文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到湖北师范学院学习。大学之梦虽然圆了,可他也34岁,早已是拖家带口。“带课老师知道我家庭困难,学习期间经常批假我回家忙农活。”
  这期间,查代文经常给《黄石日报》投稿,没事就去串串门,向编辑多请教,而且还在《黄石日报》社帮忙编了一个月的稿子。
  爱好文学并不等于能养家糊口,精神丰富并不等于物质丰盈。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在贫困生活中挣扎多年的査代文必须考虑的问题。
  1993年,是查代文日子过得最艰难的一年,光是膝下五个子女的吃饭穿衣、上学就业、成家立业,一年该是多大的开销?而且恰逢房改,需要一万元支付。一万元,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月拿几十元工资的文化人来说,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实话,我当初拼命的写作、投稿,就是为了挣稿费,好养家糊口。”从1981年开始,査代文不再写诗歌了,他改写小说,因为小说容易发表,挣的稿费多。一年能挣到几百元的稿费,对于这个家大口阔的家庭来说,其作用不言而喻。
  当创作不能是附庸风雅的业余爱好,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时,人就会本能地逼迫自己去观察、感悟、构思。这一点査代文深有体会。年富力强的他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精品,如发表在《北方文学》的中篇小说《麻石街轶事》。

  掌握投稿窍门  编辑戏称他是“老手”

  査代文有个习惯,时不时用手捋一捋满头白发。说到投稿的趣事时,他就经常这样。
  1993年11月份,53岁的查代文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以便有更充裕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恰在这一年,查代文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一篇评论,争论的焦点是文学作品是否可以一稿多投,争议的结论是八个字:“可以理解,不能谅解。”
  对此,査代文的理解是:“歌唱家既然能靠一两首歌唱一辈子,为什么文学作品就只能发表在一家报刊杂志上呢?文学作品被更多的报刊肯定,也是作者价值的体现。”
  有一次,他买回了30个信封,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一些散文装订在一起,分寄给30家报刊,基本都发表了,先后拿到300多元钱的稿费,这可抵得上他家几个月的开支了。这期间,他收到最奇特的“稿费”,是江西某晚报寄来了10张邮票。
  在投稿过程中,査代文逐渐掌握了一些大报对写手来稿的要求,“诗歌是很难发表的,小说要求在1000字以内,字数太长了编辑一般是不会细看。”他开玩笑说,曾经收到《广州日报》、《西安晚报》、《深圳特区报》等报社编辑的回信,信中说他的来稿文字简练,构思奇特,一看就是投稿的老手。
  在当时,查代文每月收到的稿费就有二、三千元,家里的日子也慢慢有了好转。小说写多了,他开始改写散文向报刊投稿。年老后,开始与人合作写舞台剧本和电视剧本。

  培育本地写手  亲自上门送稿费

  作为同行人,记者就“编辑部故事”,拉开了査代文的话题。
  査代文曾两度任《大冶日报》编辑。一次,他审阅写手的来稿,发现一篇文章《庐山雾》,居然和他早年发表的一篇散文题目一模一样,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再看下来,他就有些哭笑不得了。“除了署名换了人以外,文章的内容几乎只字未改。你说奇怪不,抄袭抄到审稿编辑的头上了。”
  当编辑,经常和写手打交道,査代文回忆起往事,脱口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来:徐新洋。
  1986年某一天,査代文第一次看到徐新洋的诗歌《我走在太阳下面》,除了眼前一亮,还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是一个残疾人,生活很不容易。査代文立即将当天排好的版面抽出一篇文章,发表他的诗歌,并邀请大冶作家柯尊解专门写一篇诗评。事后,査代文第一时间将徐新洋的诗歌向《长江文艺》推荐。《长江文艺》的编辑看了以后,同样拍手叫好,也预留了版面发表。
  《长江文艺》60元的稿费寄来以后,査代文打听到,徐新洋的老家在殷祖镇徐太湾,他决定将稿费送过去。见到徐新洋的那一刻,査代文惊呆了:这个残疾人写作太不容易呀!因为疾病原因不能弯腰,徐新洋只能站立写作,而且是一手握笔,一手拿纸,悬空写下一行行文字……

  回归乡村田园  蔬菜水果多得吃不完

  査代文一再邀请我们有时间去他的老家走走,品尝他亲手做的农家饭菜。
  “余下的空地,只等这雨一停,我就翻地松土,种下葱、韭、瓜、豆,对这些园地上的农事,我是娴熟于心。到五月,我会用竹木搭建一个宽松舒适的棚架,让瓜磨豆蔓尽情舒展,恣意徜徉,让阳光、雨露,还有那灿亮的星斗,那美丽的蜂蝶,越过院墙,次第而来,照亮和热闹我的小院。”这査代文散文《故园鸟语》中记录的田园生活。
  “现在人老了,也没什么创作激情了,就想在乡村度过余生。”与文字打交道大半辈子的査代文,把弄农活同样也是一把好手,他在乡村老家种的水果、蔬菜、粮食,多得根本吃不完,大部分送给乡亲们了。
  査代文创作的大量诗歌、散文、小说,无不蕴含着奇趣的乡村风情和深厚的乡土情结,这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或者,当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告一段落,再回归到生活的本真中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返璞归真吧。

  记者 李雯 朱世杰 文/摄

  >>名人简介

  查代文,湖北省大冶市刘仁八镇大董村查和泗湾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作家协会顾问。
  查代文1940年出生,1952年考上大冶一中,1958年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同年,入鄂城钢铁厂当工人。1961年下放回乡,当过生产队出纳、村小学民办老师。1977年,作为工农兵学员入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到大冶文化馆工作,1984年底调到《大冶日报》社工作,后调县文联,任文联常务副主席,后又调回《大冶日报》社。1993年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专业从事文学创作。
  写作50余年来,查代文先后在《诗刊》、《长江文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400余首,其代表作有200行的《乡土吟》;在《小说林》、《延河》、《飞天》、《长江文艺》、《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散文、随笔40余万字;创作5部中篇小说,与人合作创作4本舞台剧《机械迷》、《绿竹情》、《秋场上》、《种茶嫂与箍桶匠》,其中3本舞台剧获得湖北省戏剧调研获创作奖;与李相淦合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寡妇堤》于2012年7月在央视播出;与其他人创作的剧本、电视剧还有《明月几时有》、《铁道游击队·战后篇》、《大马戏》等。
  198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査代文的诗集《乡情录》。199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麻石街轶事》,散文集《心之旅》。

  >>名人作品

  鱼苗

  三月天,还凉,村支书身子热了,光着臂膀在地里干活。这地不是村支书的,村里的大明去深圳打工,家里有老母亲和几岁的娃儿,村支书在他的地里干活,帮他锄麦苗。
  这刻儿,支书妻子在村口喊:“卖鱼苗的来了!”村支书听了,撂下锄头,忘了穿鞋,赤着脚往家跑。
  两只红色塑料桶放在门楼下,村支书忘了和卖鱼苗的人打招呼,就蹲到桶边,看着桶里黑麻麻的鱼苗,开心地笑了。
  村支书说:“一块钱一条,全要。”
  卖鱼苗的人笑:“这是出场价呀,得涨一点!”
  村支书说:“村子还穷,你就帮个忙。”
  卖鱼苗的人还是笑:“我跑了二十里地,总得赚个脚力钱呀!”
  村支书这才看了看卖鱼苗的,浓眉、大眼,一脸的笑。这笑,村支书觉得亲切,就招呼妻子:“日上三竿了,到了早饭时间,炒两盘好菜,陪兄弟喝两杯。”妻子就炒了一盘腊肉,一盘春韭爆蛋,还有一碟油炸花生米。村支书又拿出一瓶好酒,同卖鱼苗的干开了。两人喝了很多的酒,说了很多的话。那些话,都是从肺腑里掏出来的,都跟乡亲有关,跟爱有关。美丽的雏燕儿不断地飞进来,被他们的谈话感动,快乐地绕着屋梁飞翔。
  吃完饭,卖鱼苗的把鱼苗挑到塘边,又提起塑料桶哗哗地倒进了塘里。
  村支书急了:“怎不数呀?”
  卖鱼苗的说:“你不是全要吗?”
  村支书说:“那也得数个数呀,要不,怎付钱?”
  卖鱼苗的这才敛了笑,一本正经地望着村支书:“你真的不认识我了?”
  村支书也一本正经地看着卖鱼苗的,摇了摇头。
  卖鱼苗的说:“上月,那个黄昏。一场暴雨险些把下黄庄的鱼池给冲了,不是你带一帮子人帮着挑土、抬石……”
  村支书想起来了:“有那事,那天,我带村里的人去铁矿上车,回家时给碰上了,算啥,不过帮着挑了几担土,搬了几车石头。”
  卖鱼苗的说:“可就是那几担土,几车石头,堤才没溃,保住了一池鱼苗。我送两桶鱼苗,不该?”
  村支书乐了:“你是——”
  卖鱼苗的笑笑:“下黄庄的村支书。”
  村支书也笑了:“我也是村支书。”
  两位村支书亲热地握着手,开心地大笑。风把笑声化成一支歌,在三月的乡村唱响。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