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蛇皮袋里的26捆稿件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并递上文友陈贵兴老师的一封信。我看了信后,又翻阅了部分稿件,看到这清秀的蝇头小楷,再看看眼前这位一副‘农民像’被当成上访户的老人,我的眼睛湿润了”,贵溪市文联主席彭建中在为胡録明的书作序时这样写道。
农民作家胡録明老人向记者展示已经写好的近40万字的手稿
贵溪市河潭镇丰田胡家村,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大部分村民都坚守着祖辈留下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而又充实。人们似乎很难把这样的生活环境与“著书立说”联系在一起,然而,当地年近耄耋的地道农民胡録明却用70万字的手稿令我们在这个日益浮华的年代,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些许钦佩和感动。
正是在这方寸书桌和昏暗的灯光下,胡老向世人展示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年近耄耋 “著述”70万字引关注
胡録明,76岁,贵溪河潭丰田村胡家小组人,皮肤黝黑,精神饱满,岁月的侵蚀已让他原本坚挺的脊背微微弯曲,但却丝毫影响不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自60岁以来,他坚持每晚看书写作,将自幼从各方听来的闲谈杂侃、故事典籍收集整理,用自己的合理想象加以润色和串联,一笔一划,写出5部著作,近70万字的手稿。现如今,在贵溪市文联和数位企业家的帮助和支持下,《乾隆皇帝在江西》、《空中空谈》两本长篇民间故事已出版,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胡老已经出版的两本长篇故事
当被问及写作素材和灵感时,胡老扬起满是皱纹的嘴角自豪的表示:“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记性也很好,甚至5、6岁时听过的故事都还记得。虽然只读了两年半书,但从十二三岁起到现在我都坚持看书,什么类型的都看,尤其是武侠、传奇类,像《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等都看过,我感觉能够从别人的书本上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痴人”做梦 花甲之年始提笔
胡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见书就想看。早在10年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下降,胡老便慢慢减少了务农的强度,开始沿街捡拾些废品贴补家用,虽然日子过得较为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他在每次捡到旧杂志、书刊后的兴奋和喜悦。就是凭借这股“痴”劲,不少人为他深深折服。
他总强调自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东走西串,为了打发时间,他常常会去镇上和别人打打麻将,唠唠家常。由于觉得自己不善于表达,既怕说错话也怕没有人听,于是,他便开始把脑子里的想法用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他看来,写作和说话不一样,哪怕是写错了,也是可以修改的。
就这样,从60岁开始提笔写作,用了八、九时间终于著成近30万字的两部长篇民间故事。期间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只上过两年半的私塾,在写作过程中会有很多东西都不知如何表述,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便上门请教当地中学老师甚至是市文联的专家学者,求知的渴望,令人肃然起敬。
俩老相依 生活清苦却很幸福
采访当天,记者还未抵达胡老家门口,他和老伴儿便远远的出来迎接,还端上刚蒸好的玉米,十分热情。由于子女都在外打工,他和老伴儿实际上成了“空巢老人”,虽已年近耄耋,但仍然种了一亩多地的玉米和蔬菜。二老平日里粗茶淡饭,相依相扶,生活略显清苦,但却洋溢着浓浓的幸福。
胡老和老伴儿说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胡老刚为玉米地锄完草回来
胡老的写作时间大部分在晚上,忙完一天的农活,他便会借着房间里那昏暗的灯光,伏在那张几乎只有半个平方的小书桌上,让那骨子里对文化和写作的向往在乡村寂静的夜里释放、发光。
朴实无华 喧嚣年代里的感动
虽已出版两部作品,而且作为地道农民写书的佳话也在当地广为传颂,但胡老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有太多改变。他通过“自娱自乐”的写作向人们展示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许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贵溪市文联主席彭建中这样描述胡老:“他的作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让我们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年代有了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文学的淳朴,在整个贵溪,他都是一个可以让人竖起大拇指的文学创作者。”
据了解,在贵溪市2011年度“感动贵溪·十佳新人新事”评选活动中,胡録明老人高票当选,年近耄耋的他用70万字的手稿让我们在这个日益浮华的年代,少了几分浮躁,多了些许钦佩和感动。
胡老获得2011年度“感动贵溪·十佳新人新事”
也许过不了多久,胡老的另外三部著作也将出版,而他也依然会戴上老花眼镜,在那个昏暗的书桌前继续他的创作。
相关阅读:
常熟64岁农民作家30多年写了30
让人费解的农民作家屈效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