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其腔调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宜城就有人演唱襄阳花鼓戏。1906年,宜城出现了业余的花鼓戏班,演些生活小戏。1924年,宜城境内首次出现妇女登台唱襄阳花鼓戏的新事。时至上世纪40年代,宜城境内已有花鼓戏班50多个,先后演出剧目160多个,其中整本戏20余个。这些戏班子不仅在本县城乡演出,还流动到襄阳、南漳、枣阳、保康等地,有时还同外县的花鼓戏艺人合班演唱,极大地促进了各地花鼓戏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影响融合。花鼓戏日臻完善成熟,最终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当时,宜城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清(清戏)、二簧(山地二簧戏)、三越调(湖北越调戏)、躲躲戏唱得真热闹。”
民间饮食文化

襄阳位于湖北北部,靠近中原地区,饮食风格受中原地区的影响较大,基本属于鄂北风味。湖北地区历来偏爱辛辣,民间有“湖北人不辣怕”的俗语,而巴蜀荆楚地区的人们生性嗜辣,几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与麻辣的川菜、酸辣的湘菜不同,鄂菜讲究的是鲜辣。襄阳菜既有着鄂菜鲜辣的特点,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味。襄阳名菜有襄阳大头菜(并非榨菜,原为诸葛亮在襄阳隐居时炮制)、东坡肉、襄阳缠蹄、红烧蹄膀、糖醋白菜、泡菜牛肚丝、宜城盘鳝、大虾等,其中以东坡肉最为著名。襄阳的馍头、包子、烙饼、油条、面条、西饭、干饭(米饭)等大众主食,在民间极为常见;小吃品种也较为繁多,如清汤、凉面、糊辣汤等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襄阳的面条虽然多种多样,但值得一提的是最有名的杂碎面,襄阳的杂碎面大体可分为四种。牛油面、牛杂面、海带豆腐面、肥肠面,其中以牛杂面最为有名。它有二十几味香料熬成,配以新鲜牛杂,味道纯正鲜香,再来碗特酿黄酒,给人感觉那叫一个“爽”。“襄阳饮食网”
民间礼俗
待客。襄阳人历来好客,迎接客人必拱手施礼,常用“稀客、慢走、再来”等礼节语言。留客吃饭,酒是必备之物,俗有“怪酒不怪菜”的说法,俗语道“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
亲友交往。襄阳自古民风淳朴,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人风俗。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日近日亲,交往密切,胜过亲戚,俗语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寿诞。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过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礼,主人置酒款待。
民间婚丧文化
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十分重视,礼仪繁多,有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遵循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的原则。
丧葬。时下农村仍然兴用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冰棺内,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火葬厂火化,随后放入木制棺材,名曰“入殓”,由死者后代送至墓地安葬。
岁时节令文化
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襄阳人民最重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为过节作准备。街道、乡村组织排练文娱节目,如扎灯笼、制龙灯、糊旱船等民间节日喜庆节目为庆祝春节做准备。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
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谓“小年”。这一天襄樊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仍然沿习祭灶神活动: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粉刷灶台,摆香案于灶王夫妇画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饼(糖饼)及时令果品为祭。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日,请门神,贴春联,迎家神,放鞭炮,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小孩吃荸荠,意为童言不忌。晚上包“元宝”(相当于北方饺子,唯襄阳人以梯形面页包制,形同银元宝,故名),通夜不眠,谓之“守岁”。特别是现在电视普及,于除夕收看春节联欢节目已成惯习。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替之际,大街小巷、村落院尾鞭炮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喜迎新春。
正月初一至初四为春节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少小者 “压岁钱”(或在除夕时给)。初一虽餐吃饺子,谓“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财运享通。接着,家门亲戚、左右邻舍互相拜年,并视亲疏远近而分别以烟茶糕点或酒饭款待。初二,女婿携带礼品给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饭款待。俗语“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谓此礼绝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宝”、宴饮,与初一同样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语。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大节日,家家张灯于门前,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狮子、龙灯、旱船、高跷等歌舞杂耍走街串巷,十分热闹。十五日晚放孔明灯,晚饭吃汤元,是襄阳人过元宵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
穿天节。穿天节是襄阳特有的节令。早在宋代左季裕《鸡肋编》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民间文艺
首先是民间文学是非物质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襄阳有优美肥润的自然环境、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便利交通,民间文学蕴藏量十分丰富,孕育、产生了以名人名事为主要角色的传说故事、以山水风物为主要对象的神话故事、以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故事以及民歌、民谚等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一是人物传说故事。伍子胥读书成才到鞭尸报仇;宋玉的风流倜傥与锦绣文章;刘秀出生、放牛、扯旗造反到登临帝位;诸葛亮隐居、出山到三国鼎立;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的不朽诗篇;米芾、米友仁的“米氏山水画”;王聪儿“白莲教起义”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二是神话传说故事。较有影响的有“玉皇大帝的分工”、“八仙的来历”、“从人的尾巴桩说起”、“秦始皇的赶山鞭”等。在“襄阳是个排”的传说中,襄阳古城池成了大禹治水时用过的木排,飘在水上,水涨排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住它。“老龙堤的传说”、“卧佛寺与虎皮井”、“石花街的传说”等等,都把风物、建筑、地名与神话故事巧妙地嫁接。
其次是民间戏曲。襄阳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戏剧活动异常活跃,形成了多剧种、多班社、多名角、多剧目的繁荣局面,在全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就连具有国粹之称的京剧,也与在襄阳生成的“襄阳腔”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襄阳的戏剧活动走过了生成、传入、融会、发展、衰败和再生的全过程。
第三是民间艺术。除了在剧场舞台上表演的京剧、豫剧等戏剧外,自古以来,襄阳民间的文艺活动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木偶戏、皮影戏、说唱、曲艺和杂耍等等。
第四是民间工艺美术。襄阳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石雕、根雕、剪纸,糖人、面人,木雕、儿童衣饰,农民画等。据调查,石雕,木雕、根雕在南漳、保康、谷城等山区县份居多。
民间庙会、灯会
三月三。襄阳城西四里有龟山,俗称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顶山”、“真武山”之称,襄阳居民讹音称“周公山”。襄阳旧俗,谓三月三来游,可免灾。“三月三,游诸葛”。去城西二十余里有诸葛亮耕读之地--隆中。每逢三月,牡丹盛开,襄阳人争相观赏,故又有“阳春三月,隆看牡丹”之俗。
放天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祈福灯”或“平安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象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每年的元宵节,襄阳人民便聚集在广场、穿城汉江两岸等空旷之地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