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年,中国食品安全频亮红灯,“有机食品”受到关注,关于“有机农业”的争论也多了起来。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什么是“有机”?
有机物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有机”一词含有生命体的意思。按通行的基本标准,有机农业要摆脱对外界投入的依赖,实现整体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它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与转基因作物,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空气、土壤与水的污染,着力于改善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有机农业最初是小众的环保运动,是对工业化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
许多倡导有机农业的人都强调,有机农业运动最初的着眼点是环境,而不是食品安全。他们认为,中国有机食品消费者过多地关注食品安全需要,这一需求正在刺激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一位美国研究者也称,相比于国外,中国的有机农业更为功利。
对有机农业是否能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等人的答案很简单:如果仅关注食品安全,无公害食品也可以达到,但消费者对环境负有责任。
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土壤已经污染,种不出真正的有机农产品。“分享收获”农场创办人程存旺认为,是否达标才能进行有机种植是一个理念问题,“如果只有达标才能做,土质不好的土壤永远得不到改善。但农场主在选择时,会有一个基本判断。”他的妻子、知名社区支持农业推动者石嫣认为,是否是有机,很大程度上要因地、因时、因势制宜,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透明,消费者是否了解农夫的生产方式,“一旦信息透明和对称,叫什么其实只是说法而已。”她最近在博客上向顾客公告,农场使用了一种生物农药。
然而,秉承有机农业原始理念的人,正面临有机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尴尬。产业化扩大了有机种植面积,推广了有机农业,但也给有机农业打上它原先所批判的体系的烙印。
美国作家、工业化农业的批评者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说,全食超市(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连锁超市)和沃尔玛超市没有什么不同,二者都是全球化经济成长下的一部分,而全球化经济就是把所触及之物全部转换成商品,并将其触角延伸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可以制造出最廉价食品的地方,然后再将食品运往任何一个能高价卖出的地方。
产业化也带来标准化——在中国,惟有通过认证机构认证才能标注为“有机食品”。由于认证成本高昂等因素,许多有机农夫被排除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