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我觉着,如果农村不走集体化、合作化、产业化,规模化之路,只在细节上做文章,还是继续走私有化道路,改变目前农村落后面貌就只能永远是一个美妙的泡影,新农村建设也会成为一个堂皇的口号而离我们的初衷渐渐远去。
一、政府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勿庸置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定位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个人认为,要从以下角度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不是扶贫工作以前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以及去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干部受教育,群众的实惠。一提到“得实惠”三个字,政府的做法很简单:给钱给物。政府给钱给物使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暂时出现的困难,但并没有解决好长远发展的问题,治标但是没有治本。如果我们继续按照从前的思路,继续认为新农村建设也是简单的给点钱、给点物就完成了,那就是错误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农村建设,要给“环境”,给农民发展的空间,从制度上、环境上、文化上综合性的解决好发展的问题,全面促进农村面貌的变化。
(二)新农村建设要区别层次逐步展开:(1)贫困村。主要任务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2)基本解决温饱村。主要任务是要在环境上、基础设社建设上努力提供物质条件,做好积累;(3)小康村和集体经济实际较强的村,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开展,在体制、持续发展上为落后的村提供经验和参考模式。
何把握“突破政策界限求发展”的尺度上,本人认为,需要认真区别,什么样的利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俗的理解,一是:不能侵犯农民合法的权益;二是:农民有钱赚。
(三)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减少过多的行政干涉“农民不用管、等他自己去发展”是农民的俏皮话,含蓄的指出农民对一些行政命令式的技术推广的抵触情绪。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是我们去对农民说:“你要怎么做”,而是在农民提出“我要做事”的时候,能提供支持。如何在农村形成“引导农民想干事、支持农民干成事”,才是关键。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年轻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现有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的现实制约下,新农村建设对干部的执政技巧提出新的要求。本次省市县乡四级换届,大批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得到提拔,进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层。缺乏经验虽然是年轻干部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是,“敢想、敢干、敢闯”更是年轻人的特点和长处。年轻干部敢于要做新农村建设中的“尖兵”和“突击手”。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把农村、农民的资源转化为农村和农民的资本,要限制外来人员侵占农村和农民的资源。农业经营一定要规模化、现代化、合作化。要解决好土地、技术、资金、销售的问题,要重视发挥农民所承包的土地、林权、房屋等财产性收入。和谐社会需要共建、共享和共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别一定要缩小,防止穷人仇官、仇权和仇富。
2、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建设,不正确的新农村建设,强行把农民逼进城市,使他们沦为社会上的三等公民,使农村空壳化,使农业萧条凋零。出去的农民一旦失去农村这个大后方,无家可归,传统的中国农村群体一旦消失,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将不堪设想。农民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基础,要构建农村和农民文化,农村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城市是不能代替的。农民和市民在政治上一定要平等,一定要强调共同富裕,因为差距太大,人心不平,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同地区富裕,但平台和机会要平等,不能让一部分人以牺牲多数人利益而自己富裕。在目前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背景下,不可能让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去带领他人共同富裕的,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也不会去这样做。可以提倡甚至通过强行措施让这些人为农村和农民做贡献。农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人才和资源被不断掏空,过去的城乡、工农差距会越来越大。在进城打工的人群中,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人有幸福感,大多数人则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和煎熬。那些创造财富的人占有的财富与其劳动不成比例,即所谓的两极分化。而占有大量财富的人他们却将资源浪费、污染、不可持续发展等成本转嫁分摊给每个社会成员承担。这样下去,整个社会的不稳定隐患就大大地增加了。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替农民着想,要征求农民们的意见,要从长远考虑,要从基础做起。
3、解决中国农村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土地问题。农民有土地,有宅基地,土地上生产有粮食,他们就能够自我调解生活。这也是十年动乱时期、经济危机时期、社会动荡时期农村都能够稳定的原因之一。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土地问题没有处理好,在台湾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土地问题处理的好。共产党取得天下也是土地政策的成功。50年代的土改,使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效显著,1978年后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更使中国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4、农村一定要留住人,一定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村留不住人的原因一是穷、二是累、三是收入低,四是萧条,五是缺乏文化娱乐,六是无人交流。这也是下步新农村建设中着重考虑的问题。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心随着土地的分包到户也逐渐地散了,由于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到目前为止农民相互合作的意识已很淡泊,很多地方的农民成了一盘散沙,集体主义精神悄悄在淡化,这对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十分不利,这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难题。
5、农民的富裕是需要政策扶持的,党对农民的养老、教育、医疗等惠农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公共财政要向农村倾斜。过去国家制定的很多政策人为地把农民与市民、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分开。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让农民们去创市场,那是看他们的笑话,是哄着让他们去赔钱,他们出现了问题,又责怪他们素质低,这是不公正的。目前农村落后,城乡之间的很多差异是制度引起的,不是能力引起的,很多制度人为的造成了人群的差异。我们需要的制度不仅是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分公平,起到激励作用,使下步更好地做大蛋糕。致富机会要平等,这也是人权,但很多政策对城、乡,对市民、农民不一样。农民享受到的改革发展成果少,农民资源更少,社会还歧视他们。城市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要下乡,农民的土地要资本化,农民要有财产性收入,要使农民外出务工不为生存,而为发展。
6、机关干部要沉下去,到农村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去领导、帮助、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引进高新技术、增加收入。目前很多农村缺乏好的带头人,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和见识决定着他们在创业初期需要全社会的扶持和关注,要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而当今歧视农民的现象、社会对农民感情的淡化十分严重,使大多数农民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其自卑,他们在城市也好,在工厂也好,绝大多数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认为城市建设的再好,都是别人的;工厂再活跃,也不是自己的。因此,一定要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机关干部下去一定要教育、引导农民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一点优越感。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