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3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连续第10年聚焦“三农”。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14个字概括了这一年我国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
“保供增收”,常说常新;农业产量低,农民增收缓慢也是我国农村、农民、农业方面的大问题。而“改革创新”,则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2013年“改革”应从何下手,“创新”又如何体现?
在安徽省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口,“家庭农场”经营户王文桃刚从他的大棚基地出来,又到塘边喂鹅。他的“家庭农场”主营秧苗培育,兼营养殖。方圆500亩的地通过租赁、承包,实现规模经营。
王文桃:收入还可以,差不多40万。
王文桃的收入在家庭农场负责人里不算高。同样在郎溪经营家庭农场,严虎的口气更大。
严虎:我今年46岁,我们有50岁规划,就是到50岁存款300万,有一部奔驰车,拥有两套房。这个地方不让盖房子,要不然我马上就盖个别墅,盖个免费的公益浴池,让当地百姓免费洗洗澡。
南至安徽郎溪,北到吉林延边,“家庭农场”已在多地蔚然成风。以延边为例,2011年199家家庭农场中有98%实现了盈利;2012年全州451家家庭农场中,有99%实现盈利。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也实现首次亮相。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用“因时而动”概括这一变化。
李国祥:我国有一些种养大户,随着规模扩大,他们的管理水平会超越农户,有比较完整的核算体系,生产完全按照市场导向。有了这样一些变化,再用过去的“种粮大户”概括,很可能就不太适合。
除了家庭农场,对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也在一号文件中再度明确。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强调,“大农户”是我国农业发展大势所趋。
毕美家:为什么现在农民不赚钱呢?就是因为农户经营规模很小,经营土地有限。如果土地面积能够达到50亩、100亩以上,农民在农村种地也一样可以赚钱。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扶持种粮大户。
“创新”与“改革”从来相辅相成。有家庭农场这样的创造,也有大刀阔斧的尝试。以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来说,其中利弊,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孙中华并不讳言。
孙中华:农业现代化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工商企业的进入绝对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人才。但是也挤占了农民的利,挤占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带来了非粮化、非农化。
正是因为有利有弊,农业部经管司巡视员关锐捷表示,对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农业部门绝不会一刀切。
关锐捷:要全面评价企业,第一有没有这样的经营能力,比如规划能力、资金能力、管理能力、科技能力,如果你有能力,我们可以准入;同时我们要监管,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看是否符合国家土地政策,是否导致了非粮化、非农化的倾向,是不是保证了农民应有的利益不受损害。
有新规,也有痼疾。关锐捷也表示,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直指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关锐捷:关键是土地承包的面积跟登记证上的面积差距比较大,差不多有30%左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解释,这一问题源于我国农村的耕地分配方式。
李国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时考虑到分配的公平性,把土地按照不同位置、不同质量、不同类型,打碎了分给每家每户。我们在农村调查,每家每户的土地规模整体偏小,一家只有几亩地,多的十几亩地。之后又出现了细碎化的情况,每家几亩地,但是可能有五六块土地,本身规模很小,又细碎化,这对农户经营效率的提高是极大的制约。
土地小、碎,直接导致无法准确统计面积。李国祥分析,确权登记的完成也将为我国农村的下一步政策动作埋下伏笔。
李国祥:如果确权登记完成以后,给我们将来的土地流转、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以及新型主体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农民最关心“地”。而一号文件对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都做了一一回应,比如要求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而且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虽然有很多“红线”,但一号文件的主题还是改革和创新,仍是“放活”为主。今天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一号文件的有关情况,中国之声将即时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