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驻村联企 >>正文
贵州“背篼干部”心态录
2013-4-17
在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10多年来一群乡村干部在走村入户时,免费为出行不便的群众捎带盐、味精、面条、酱油等生活物资,送去惠民政策、致富信息,被群众亲切称为“背篼干部”。
“为了工作到此来,这里高坎又高崖。高坎高崖猴子路,不为人民我不来……”这歌声就是“背篼干部”的心声。
“背篼干部”心语

我们不仅要攻克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要想方设法“身”入群众,敲开他们的“心门”。
在敦操乡,3年前征兵没人报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不愿参与,调整种植结构无人接受……“这么多惠民政策,为什么群众就是不接受?”乡党委书记胡荣忠苦苦思索着。
2010年春节,一笔低保款被误打到一位村民的银行卡上,乡干部去这位村民家3次,也没能把钱要回来。这时,包点干部曾德凯站了出来:“我去试试。”不到两小时,这位村民就办理了退钱手续。原来是因为小曾经常帮这里的群众捎带生活物资,和大家有感情,他的话群众都认账。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大伙儿。原来,敦操乡山高路陡,群众买包盐都要走一整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干部下村入户时给群众捎带些盐、面条等,慢慢奠定了群众工作基础。于是乡里决定,把这个工作方法制度化。34名干部穿上统一制服,每人配发一个背篼,将定点服务人员的姓名、职务及联系电话、监督电话制成公示牌,挂在村头路口显眼位置。每周四干部必须下乡,风雨无阻。其余时间根据群众需要来定。
就这样,全乡干部背起背篼,慢慢敲开了群众的“心门”。
点评

贵州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侯正茂说,“背篼干部”把服务群众与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思考群众想什么、希望干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他们做的是小事情,但破解了为人民服务这个大课题,融洽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背篼干部”心语

条件艰苦,群众拒绝,我们也曾动摇过,但为了“背篼”里的那份责任,我们一直坚持,得对群众有个交代。
2009年初,胡荣忠得知要去出名的穷地方敦操乡任职,顿时心凉了半截。赴任路上,他一句话也没说。其实,当时在敦操乡像他这样情绪低落的干部不在少数。但想到身上的责任,他毅然决定,团结干部,向困难挑战。
“即使有风险,干部也必须干,不干没出路。”胡荣忠对全乡的干部说,在这样的穷地方,老百姓的期待就是对干部最严峻的拷问和鞭策。
干部们行动起来了。29岁的女干部胡明秀将半岁的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全身心投入工作。她背着一二十斤的背篼,一趟趟走在崎岖山路上,脚磨起了血泡、打起了老茧,1年走坏了3双鞋。
“条件艰苦,和丈夫分居两地,不能照顾孩子,我也为此悄悄掉过好多眼泪。”胡明秀说,有时也会问自己,这样早出晚归、苦口婆心到底为了什么?
“只要尽心尽力、对得起百姓,就问心无愧。”胡荣忠还是给干部们鼓劲。胡明秀说,想到老百姓充满热情和信任,就感到所有付出都值得,“坚持,是为了背篼里的那份责任”。
点评

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唐显良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背篼干部”勇挑重担、不计个人得失,赢得群众认可。当前,一些“经济洼地”崛起过程中,“始终把群众的评价放在首位”“要为群众负责”的价值观值得各行各业学习。
“背篼干部”心语

我们背上背篼,是为了背走贫困,最终放下“背篼”。为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我们情愿背一辈子的“背篼”。
敦操乡干旱少雨、耕地分散,乡政府决定调整产业结构,种草养羊,种植高梁、花椒等耐旱作物。然而,乡干部去动员,却没一户响应。
原来,乡里过去发展烤烟,乡亲们亏了本,他们担心再次失败,又要挨饿。
“我们决心自己动手,做给群众看。”胡荣忠说,他们的背篼里还装着一个梦想:要帮老百姓增收,增加100元也是变化。
于是,乡干部租地种高梁花椒、种草养羊。一年下来,群众看到了好收成。如今,羊羔抢着要、绿壳蛋鸡苗争着领、核桃苗两天全部栽种,这在敦操乡还是头一回。
年轻干部也深受鼓舞。2008年,大学生王茹刚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内蒙古来到敦操乡。他第一次独自下村收取新农合医疗款时,四处碰壁,一天只收了50元。后来,他跟同事学习,背起背篼,通过办实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当他再次收款时,一天内收了1600元。
“那一刻,真的兴奋得热泪盈眶。”王茹刚说,年轻干部想得很简单,为了敦操乡的老百姓,要干好每一天,哪怕把青春陪嫁在这里,也无怨无悔。
点评

贵州省委党校教授唐正繁说,“背篼”只是一个符号,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没有固定形式。“背篼干部”精神与很多地方倡导的一站式服务、一线工作法是相通的。在新时期,干部下基层践行宗旨,要有稳定性、长期性,形成长效机制。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