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蔡云的家远离村里新修的水泥路。这是农村已少见的旧式3间青瓦平房,堂屋的门是木板做的。大年初一,曹蔡云和男友正在灶台边与父母及来做客的亲戚打扑克。留着长发,羽绒服下面是一条花呢短裙和一双及膝长靴,她和城里的时尚女孩没有两样。
2010年的春节离2008年夏天曹蔡云中专毕业已有一年半,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她经同学介绍在如东县城做“新星教育咨询”小学生家庭辅导班的英语教师。2009年下半年,辅导班的重庆老板回家乡,1987年出生、年仅22岁的她接手了这个辅导班,自己当老板。
“将近20个孩子吧,我们教1~6年级的英语和数学,每天放学后他们就来我们这里做功课,我聘了两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辅导他们。从周一到周四,每月每人收400元,主要管纪律和作业的正确率。”谈起自己的生意,曹蔡云流露出了与年纪不相仿的成熟。
教室在县城主要商业区写字楼3楼上,付出了一笔转让费后,再扣除一个大厅加上三四个教室月租金1000元、两个老师每月开工资1000元,以及一个月1000元的水电杂费、在学校门口发放传单的广告费用,3个月后回家过年时她并没有剩下多少钱。
但曹蔡云有比小学生课外辅导更大的商业计划――她的商业头脑显然并非继承于她忠实老实的父母。她告诉记者,早在初中时代,她就梦想学英语专业做外贸生意,“我对于自己没念高中一点也不后悔,只要知识掌握得好,上哪个学校都一样。”
在读中专实习阶段时,曹蔡云在当地的劳护用品工厂里做过接单的工作,她见识到了外贸加工企业的整个工作程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她说:“我的梦想是自己出来做,不想拿单薄的稳定工资。”
在她看来,中专时学的报关、管理心理学等课程,让她有足够信心当一个成功的外贸老板。她分析自己的优势:对县城熟悉,对生产厂家熟悉,中专有几个相熟的同学也在工厂做外贸,可以相互帮助,家里可以资助一部分资金――虽然本份种田的父母积蓄有限。
事实上,她已经依靠自己的资源年底前在县城注册了一家做PU、乳胶、丁腈手套的外贸公司。“从网上的数据库买了1万~2万元的资料,包括国外和国内的市场信息,然后跟本地的生产厂商一家一家地打电话和上门谈。”她告诉记者,因为她是来要货的,刚从出口危机中喘了口气的外贸加工工厂,对能帮他们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外贸公司求之不得。
“价格、质量、客户、厂家,只要把握了这些要素,生意也是不难做的。”曹蔡云告诉记者,目前县里5家手套加工厂都比较忙,只有极少数的生产线有停产现象,而且内外销的比例达到了1?1。
虽然刚起步,但曹蔡云对下一步要做什么胸有成竹。开春之后的3月她要去趟山东,那里有一个劳保产品展销会,对她而言是一个订货找货的好途径。等手套生意上路后,2010年她还计划涉猎棉花贸易。
据曹蔡云的说法,当年同班的50余名同学,回家的、做外贸的、转行做其他的都有,但她自己的梦想很坚定:“我的理想就是和另一半开一家外贸公司,然后越做越大。”问及户口、社保等问题,她笑了笑,说:“我不太关心这些,如果赚到了钱,这些都会有的。”
在她看来,户口在农村还是城市并不重要,何况现在县城的城市户口并不难以获得。而最重要的是,眼前的机会,和商场驰骋的梦想――这些不需要城市户籍身份的借助,只需要事实上的融入与认同,而她,已经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