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农村风俗 >>农村风俗 >> 旧日农村 >>正文
余戈、崔永元对谈“1944:腾冲之围”
2014-6-21

导语:继2009年《1944:松山战役笔记》面世后,军史作家余戈今年又推出其“滇西抗战三部曲”之二《1944:腾冲之围》。

  腾冲战役,是中国远征军以一个集团军(5个师)对日军一个师团的大决战。自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越怒江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反攻高黎贡山作战、腾冲外围战、腾冲围城攻坚战,历时127天,重创日军第56师团,并在最后决战中歼灭“腾越守备队”三千余人,迫使第148联队焚烧军旗。这是日军继松山“玉碎”之后,在“二战”亚洲战场上的第二个“玉碎”之战。远征军也为此付出了伤亡近2万人(阵亡九千人)的惨重牺牲。腾冲之战,创造了抗战史上的N个“第一”和“之最”:在始自1942年的两年沦陷期,中国远征军曾以师建制部队在腾冲展开大规模游击战;反攻高黎贡山,创造了在“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美军战史语)上的山地野战记录;腾冲围城作战,则首开城市攻坚战之先河,腾冲也因此成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近日,余戈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北京三联书店举行了《1944:腾冲之围》的新书沙龙座谈会,分享了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4:腾冲之围》封面《1944:腾冲之围》封面

  微观写史 煽情之作与真正的战争史差距太大

  崔永元:特别高兴主持这样一个活动,大家可能都是历史迷、军事迷,今天跟作者余戈先生一起面对面的交流,我先请问一下大家,有多少人看了这本书?因为看起来不容易,800多页,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1944:腾冲之围》吗?

  观众:因为是讲腾冲战役的。

  崔永元:不对,跟腾冲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它叫《1944:腾冲之围》?其实因为我刚才跟作者一起坐电梯被围困住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光是被电梯围,其实我们经常被历史围,各种各样的历史知识、历史书每天围绕着我们,我们每一个都想着相信,每一个都没想着去伪存真。这个年代被我们赶上了,最早看到余戈先生的书是《松山战役笔记》,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很震惊,居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叫微观战史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写过去的战争。我看下来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感情色彩,我不知道余戈先生写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

  余戈:最初萌生写的想法的时候是感情最饱满的时候,但是一旦进入情况以后,感情就一点点收敛起来了。我记得2004年第一次去松山的时候,那个时候感情太激动了,在那待着每天都很激动。晚上跟松山村的村长,从村委会后面抓了一个老母鸡炖了一锅土豆,他很激动,说北京人还知道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事情。他也很激动,在那里看到战壕,保存的那么好的战争遗址,完全是感性的,是激动的。回来以后在梳理史料逐渐了解的过程中,那段历史不需要仅仅把我的这一份感情传递出来,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到底它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因为规模不是很大,我要让大家知道,每一天每一地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逐渐逐渐就变得比较克制了。

  崔永元:松山那个地方是很容易调动别人感情的地方,我记得我去的时候,当地人就跟我说,晚上你早点下山,为什么?你会莫名其妙的觉得有人在拉你的衣服,抱你的脚,抱你的腿,这都是战场上的灵魂。像兰晓龙、康洪雷他们拍《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莫名其妙的事儿。所以用感性写松山,写腾冲,好像很容易,但是我看你的微观战史的时候这里首先没有我军、敌军,而是作战的两支部队。我们特别想知道你这个理性是怎么回到文字上来的。

  余戈:这大概和我本人是一个军人有一些关系,过去我在读战争史、军事史的作品的时候,我是希望把这个事看懂,从军事层面看懂,不太会轻易一些,比如说将帅的传奇,将帅的人格魅力,或者是运筹帷幄的一些被神话的东西,可能也有一个背景,学理工科出身,是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毕业的,希望能把事情看明白,这个仗怎么打下来的。这样的话就进入一个技术的视角,战术的视角。从我自己个人来讲,补了一些关于军事学的内容,因为我学的是军事的基础类别,又补课补了一些关于战斗方面的内容。走了这样一条路线。

  因为太多的煽情之作,太多的演绎之作,大家还都津津乐道,和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战争之间的距离差距太大了。我不能满足一些仅仅是写一个很传奇的东西,演绎的东西,或者煽情的东西,这些东西从技巧上我也可以,但是我觉得我不能那么去做。所以用了这样一种手法。

  中国的历史是断片的 战争经验很少隔代延续    

  崔永元:今天有很多年轻的读者,他们可能看过很多抗日雷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对他们的思想可能也是一种冲撞,当你纯粹的写战场上,写战术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日军有时候会比国军还要厉害、还要精准,还要有计划、还要有条理,您在写的时候有这种情绪波动吗?

  余戈:是有的。应该说在写的最初,写松山的时候还是挺难受的,从内心,从理性上,对方的行动,对方的计划到行动都证明了他比你出色的太多,甚至是他完全是一个耳聪目明的一个超级的战场上的杀手,而我们远征军几乎是一个耳朵又听不见,眼睛又看不见的这样的一个角色,这个仗打起来很难受。但是必须得面对这个事情,否则的话等于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在整个滇西反攻的时候,反攻的一年以前,我们一架运输机在腾冲失事,让日军抓到了飞机上的飞行员,抓住了一个少校,少校身上带着咱们的密码本,带着远征军指挥系统表。居然我们就没有做调整,我们就没有更换密码本,到了这种地步。所以日本人最后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是如有神助,在这本书里大家可能也会看到,基本上他能把战场上的时间节点上的准确性卡到跟你只差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就让你赶不上,他在战场上从容自如。咱们说落后,落后抽象的去理解的时候是很难把握的,在战场上看,比你就快一步,简直是让你觉得你自己在接受上苍的捉弄。所以这个感受是很强烈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心来讲很痛苦,但是得让读者知道:我们在抗战中的付出,我们交的学费,交的点在哪个地方。不能含含糊糊的说日军装备比我们好,我们的物质力量不如人,绝不是这样子的,而且在某些时候我们甚至物质力量是超过他的,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的呈现在不同点上的出色是我们不愿意的,是我们过去一直在沾沾自喜的。中国人可能有一种不太愿意面对细节,去较真,喜欢大而化之,如果是落后就找一个大而化之的理由把它带过去。这本书我上它整个呈现出来了。

  崔永元: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其实心情也特复杂,类似这样的情节应该在甲午海战的时候也出现过,我们密码被破译。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密码被破译了,中国军队浑然不知,哪怕战争开始了,交手的时候还是不知道。

  余戈:而且不知道到什么地步?远征军,一直到重庆,以为内部被日本人打进了大卧底,卧到了重庆,卧到了宝山,很高级的将领。直到搞清楚还是1969年,日本防卫厅的战时史公布以后咱们在书里才知道1943年的2月份,人家抓到了我们一家迫降飞机,一架飞机迫降,抓住了一个少校,缴获了密码本,大半年以后居然我们的密码本没有换。日本一个师团,司令部有一个专门搞密码破译的组,很快就从密码本一点一点将我们其他的密码连带破了。所以反攻前5月5号我们在宝山开了一个特别高级别的会议,研究反攻部署,就在同一天日军开了一个会,是针对你的反攻部署,他要调整,因为他拿的就是你的反攻部署的计划图。所以这个仗还没打呢就已经输了。

  崔永元:听到这个情节,我记得在书里面看到甲午海战密码被破译,我中国人知道的时候是在1938年,那就是说如果1938年知道在甲午海战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个是在1944年,如果这两件事都是真的话,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余戈:就是记吃不记打。咱们的历史一直是断着片的,一朝一代经验不能叠加,教训不能传递,各自总结各自的。这样的话就造成一种交的学费重复交,教训非常大。实际就在我们当下生活里有的时候还能感受到,比如一个单位换一茬领导,原来定的很多东西。

  崔永元:原来定的密码就废了。

  余戈:为什么中国历史总是出现这种事情,确确实实特别值得反思。甲午战争密码被人破译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滇西确实是非常严重。如果说密码本是对方打入我们内部拿走还可以理解,实际上是你的飞机摔了,飞机上的人拿着密码本。

  崔永元:这是太大的事儿,少一架飞机,上面有一个密码本。

  余戈:飞机上的人,身上带的什么东西肯定不知道,丢飞机肯定是知道,因为大,但是飞机上的人身上带着什么东西他肯定不知道。

  崔永元:事实证明丢飞机也不一定知道。

  余戈:日军在滇西的兵力很少,缅甸方面军第15军纠集了15万之众,对缅甸和印度交界的因帕尔发起了战争,56团在滇西把很多军队都调过去了,当时反攻的时候只有6个半部队大队的力量,也就是7000到8000人,而我们是12个师,每个师按照七、八千算的话,是7、8万人。双方同等兵力的情况下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太清楚了,很长的怒江,他完全知道哪个渡口是你的主力,就把军队摆在哪儿。所以是打的耳聪目明的一仗。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