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村官动态 >>村官动态 >> 新农村人 >>正文
新农村 新风貌 农民的新生活
2012-6-16

  

新农村人

 

  云阳县青龙街道马沱村,村民从新居前走过。 记者 郑宇 摄

  

新农村人

 

  南岸区华运现代农业基地的果农满脸喜悦。 记者 卢越 摄

  山谷里矗立着一栋栋两三层高的“小洋楼”,房前屋后种满果树,墙上展示着一张张村民们幸福的笑脸。每到周末,小小的院坝成了小山村里的大舞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好不欢乐。

  “这样的生活,我愿意在这里过一辈子。”站在自家“小洋楼”二楼阳台上,巫溪县上璜镇羊桥村一社村民、67岁的罗明俊感慨道:“村里起了大变化,大家都觉着比以前幸福多了。”

  罗明俊的感慨道出了农民的心声。直辖15年来,我市以统筹城乡为纲、保供增收为要、产业兴农为重、夯实基础为先、改善民生为本,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正在迅速改变着巴渝大地山村面貌。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在广袤农村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总量由1996年的49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370亿元,增长4.8倍;农业增加值由287亿元增加到845亿元,增长2.9倍;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较1996年增长4.4倍。

  从最迫切的问题干起

  城乡距离拉近了

  以前,涪陵区新妙镇适园村村民陈代富进城走亲戚,总要带两双鞋———穿雨靴趟过村里的泥泞小道,到了公路上,再从背包里拿出皮鞋换上。

  “现在好了,就算是下雨天出门,也不会湿鞋了!”指着通到家门口的水泥便道,陈代富笑得很灿烂:“摩托车都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运点化肥省力更省心!”

  “出行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重庆直辖之初,不少边远地区农村还是这样一副场景:没有路,没有电,吃的是“天落水”,烧的是“柴火灶”。守着人均不到1亩的“泥巴田”,春怕旱、秋怕涝,亩产七八百斤稻谷,弄不来多少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先行,首先就从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干起!

  “治水”———开工建设大中型水库52座,鲤鱼塘、玉滩水库填补了我市大型农灌水库空白,基本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1200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修路”———解决了550个乡镇通畅、2991个行政村通达、2480个行政村通畅问题,实现了乡通畅、村通达两个100%目标,行政村通畅率达60%,通客车率64.6%;

  “造地”———仅“十一五”期间就改造中低产田土45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317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9万亩;

  “通电”———实施农网改造面97%,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4个、乡镇67个、村667个,改造一户一表120万户,农网电压合格率达97.4%。

  我市还大力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新村做到“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点、1个农家书屋、1个幼儿园。目前,全市建成康居村1590个,改造农村危旧房28.3万户,建设巴渝新居20.1万户,建设农民新村2247个。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比以前单纯种地强多了!”

  一亩地种美国蓝莓,最多一年产出12万元,产值是传统农业的数十倍。在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一名从事运输业的老板和300多户农民成立“乐翠蓝莓专业合作社”,种植1000亩蓝莓。

  50多岁的村民罗志福家共有3亩地加入了合作社。老罗和老伴在地里务工,一年工资收入4万多元,土地租金3000多元,还有5%的股份分红。“算下来,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在金龙村,全村3200亩土地已有1700亩通过“农民合作社+公司+市场”的模式,发展蔬菜、花卉等精品农业,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没有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是“海市蜃楼”。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市确立了提升粮油基础产业,壮大蔬菜、柑橘、生猪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生态渔、中药材、蚕桑、烤烟五大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6%、15度以上坡耕地占50%的情况下,通过良种良法,我市基本实现了粮食稳产。直辖15年,粮食产量有10年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流转770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38%;发展种养业大户5.6万个,建成畜禽规模化养殖场6.2万个,生猪、奶牛、肉鸡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4%、77%和78%,基本形成了蔬菜“三大产业带”、三峡柑橘产业带和江津花椒、合川生猪、涪陵榨菜、石柱辣椒、丰都肉牛等一批规模化产区。

  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加快,着力打造100个经济强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增加值由1996年的103亿元增加到1720亿元,增长16.7倍。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由直辖前的42%提高到63%。

  我市还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就业创业政策体系、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管理维权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总量达到887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60%。

  积极探索整村脱贫

  300多万人告别绝对贫困

  我市率先在全国探索了整村脱贫、片区开发和相对贫困标准,全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直辖之初的366万下降到2011年的20万人。

  我市还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计划”,近两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107所,解决了127万学生住校问题,“蛋奶工程”、“爱心午餐”等中小学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惠及106万人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建设取得突破,基本实现农村文化“半小时服务圈”。农村“响通”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成884个乡镇广播站,为8967个行政村安装了喇叭,为11.4万农村特困户赠送了彩电。完成了342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

  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并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几千年来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