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美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近600箱白枇杷,被顾客一抢而空,销售额达6万多元。果农陈财栖激动地说:“我家每天都可卖出6万块钱。这多亏了成校对我们的指导培训。”
陈财栖口中的“成校”,指的是宁海县一市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该校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承担农民果树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学校虽小,却广受当地农民欢迎。“我们学校小,但在教学时突出一个‘实’字,教的东西很实用。”校长刘文斐向笔者介绍说。
位于宁海县南部的一市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小水果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其中以注册商标“中华名果”白枇杷和东魁杨梅为主打品牌。以前,不少果农只凭传统经验种植,管理技术不到位,好多果树光长叶不结果,果子品质也较差。作为校长,刘文斐焦急万分,他联手当地农林局,大张旗鼓地搞起了果树种植和管理培训,特意到高校聘请教授、邀请专家定期为农民讲学,还搭建专家电话咨询平台和网络平台。
平台搭建起来了,果农自然享受到了贴心的科技服务。刘冬春的宁海冬春果木专业合作社成立已近5年,盛产杨梅,去年合作社收入30多万元,估计今年的收入又会翻一番。今年春天,专家邵宝富来到他家的果园里,指着杨梅树说:“现在要改变管理方式,搞绿色环保的无公害化种植。”刘冬春一听,马上更换了原来的低毒农药,用上了无害农药,让顾客吃得放心。
果农叶永良种植枇杷已有10多年了。去年冬天,听说专家邵宝富来授课,他急匆匆地赶到了现场。“给枇杷树剪枝,要剪掉夏枝留着秋枝,才能让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这样不仅果树的形状漂亮,而且枇杷也甜。”果树下的一课,解开了他的疑惑。
在自家的一片果园里,叶永良对笔者说:“原来剪枝还有那么大学问呢!以前光顾着树木的形状要漂亮,把有用没用的枝条一起剪掉,产量不高。有了专家的指导,同样的天气,收入比原来提高了三成左右。”现在,依托这片果园优势,他还办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
如今,在成校学了果树嫁接和苗木培育技术后,刘冬春还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种植果树苗木近200万株,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果树苗木种植基地,销往全国各地,收入连年超百万元。
据了解,近两年来,一市镇成校已培训了70多名杨梅嫁接工。每年杨梅嫁接期,工作供不应求,人均收入超万元,仅一季就可以为农户增加收入近70万元。
正是由于成校科技服务和培训的到位,如今的一市镇果树种植户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上千户,培训课堂也是持续爆满,期数增了又增。据统计,5年来,已有数万人次在成校接受种植实用技术培训,1200多名学员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而农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