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村官动态 >>村官动态 >> 村官创业 >>正文
大学生村官讲述创业艰辛 “钱途”影响前途
2012-4-12

来源:新华日报

      前不久,记者在淮安走访了几位大学生村官,听他们讲述了创业的艰辛与不易。

  在涟水县黄营乡六堡村任村主任助理的侯逸凡,去年7月份到岗,9月份就办起了一个漆刷厂,“主要是老家有许多人在做这个,刷子是老外家庭的必备品。”做外贸的单子,交货期限定得很死,并且全额垫资,没有熟练工、没有钱不行。先是招了30多位留守妇女,送到镇江一个大厂去培训,家里有人是公务员,担保贷了1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家里又凑了50万,用这60万元钱就把这个厂给办起来了。
“外贸公司能给他们单子,多半是看这些娃娃创业,照顾性的。”村里和镇里的干部也帮他们找路子。“外贸的所有材料都要垫款,交货后还有90天左右的账期,很缺资金。”小侯说,去年10月份贷到的10万元贴息贷款,用了才两个月,信用社就催着要先还后贷。资金调度不过来,捉襟见肘。

  资金不足怎么办?“外贸压我的款,我也只能压供货商的,同时用各种办法去融资。”说这番话的小侯显得有些老到。“一个好的创业者首先要解决融资难题。”他补充说,大半年下来,做了100万元的销售,把几十个人的工资、原料费用、日常杂费打掉,没什么赢利。好在有点退税,大概有个几万元钱。他现在自己上阿里巴巴、淘宝,通过电子商务直接做,利润要高一点,但量还上不来。这大半年觉得压力挺大,每天开门,几十号人的吃喝拉撒都要管,他坦言经常睡不好觉。村支书说,小伙子来的时候白白胖胖的,现在瘦多了、晒黑了。

  在楚州区溪河镇单里村任党总支副书记的房从宝,听说村里有个小羽绒服厂和2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招不到人,生产断断续续。小房就发动父母、亲戚朋友和过去的中学同学,筹划着把这个厂重新办起来。

  春节前,在外打工的人回来了,小房一家一家上门游说,动员他们回来做,每天按30元发保底工资。好说歹说,第一批居然来了30来人。开弓没有回头箭,春节没过完,他就开始跑义乌、常熟、南通的服装市场,“一开始都是大厂不愿意做的、吃人家吃剩下来的。”有些服装城的老板看到小伙子很憨厚,一问是村官带领乡亲们创业,感动之余主动给他下点单子,小厂居然也就转起来了。最近还接到了一张1.5万件的大单,为组织生产,工人已经扩充到70人。

  厂里实行保底工资加计件提成,工钱不含糊。“这些农村大妈、大婶很现实,如果月工资五六百元,脸色就不好看,说不定下个月就不来了,而有个千把块钱,加班再晚都从无怨言。”现在有不少熟练工都能拿到1500元以上,他们说在家门口能挣这么多钱,比外出打工强。小房说,今年以来,羽绒等原材料都在大幅涨价,现在还看不到赢利。重要的是把队伍稳定,慢慢拓展市场,企业刚创办,千万别倒了。现在最担心的,一是原材料涨价,二是资金紧张,周转困难。今年大概能做200万元的销售,但创业贷款只能贷10万元,一有压款就麻烦。

  记者找到万海亮时,他正带领十几个残疾人在大棚里忙着西瓜套种。

  去年这时候,小万所在的淮阴区吴集镇兴和村得到一笔300多万的财政扶贫资金,村里用这笔钱建了700个大棚,他和另一位村干部承包了其中的260个。这个村子是沙质土,有种西瓜的传统,他俩合计着还是种西瓜。育苗、买种、请技术员、交大棚的租金都要钱,测算一下,小万和合作伙伴要各筹40万。父母为他借了一部分,他天天跑自己的“娘家”组织部,办了10万元的创业贷款。组织部青干科一位刘科长又陪他跑扶贫办、农业资源开发局等单位,最后在劳动局“以下岗再就业”的名义,又向农信社申请到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加上七拼八凑的钱,好歹把第一茬瓜种下去了。他和合作伙伴又分头跑上海、南京和淮阴的水果批发市场,联系瓜贩子,第一茬瓜赶在5月份就卖出去了,没经验,怕雨水来,价格卖低了,平均才1.2元到1.4元一公斤,他有点后悔。

  现在,第二茬西瓜也种下去了,小万关心接下来还能种什么赚钱,但还是受困于资金。他请的瓜农都是村里的残疾人,区残疾人就业扶持基金要给他补助2万元,小万很开心,这两天正在忙着注册申办一个农业发展公司,“残联要我赶紧把账号报给他们,已经批下来了。”

  淮安市财政局副局长孙家敏告诉记者,淮安市在成功尝试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的基础上,准备从财政里再拿出一块专项担保资金,与商业银行合作,财政为大学生创业的商业贷款进行担保,银行对担保资金进行8-10倍的放大。“我们宁可少上些项目,也要满足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即使失败了,亏损了,财政也认了。方案已经拿出来了,下个月就启动。”他说。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