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因为热爱纯朴的乡土,所以志愿投奔农村基层;她,心与百姓相连,情与百姓想通,实诚实在想为群众做点什么,所以总有割舍不下的乡土情结。她,就是2008年耒阳市遥田镇新桥村的大学生“村官”、村支书助理陈杰。
外来妹摇身变成本村人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异的。期待中舒适的农家小院、平坦的马路、淡然的田园生活几乎是一种奢求,现实的反差让刚走出象牙塔的陈杰感到尤为不适。加之又不是本地人,当地方言和风俗习惯成了她与群众交流和沟通的“拦路虎”。然而,看似娇小的她却有着坚强的意志,她并没有被眼前困难所吓倒,常常鼓励自己:“万事开头难,农村的艰苦环境,正是磨练自己意志、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选择了农村,就一定要迎难而上,绝不当逃兵!”
脚步的丈量,汗水的浇灌,让她逐渐融入了农村。一开始到岗,村里并没有安排具体的工作,打扫卫生、接听电话倒成了主要工作任务,这让她感到很不习惯。但村支书经常鼓励和引导她:做工作,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杂家,再学会做一名专家;做农村工作,要懂农村情况、晓政策方针、知农民需要、用群众语言。于是,她脱掉了高跟鞋、换下了漂亮的裙子、收起了太阳伞、戴上了草帽,一本正经的跟着村支两委班子一起上山检查退耕还林、下地察看农作物长势,入户排解邻里纠纷。面对崎岖的山路、茂密的山林、泥泞的小路她从不退缩。渐渐的脸晒黑了,手起茧了,奔走在新桥村田埂地头的脚步更快了。
三个月下来,新桥村11个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洒下了她的汗水。她也对村里的情况摸得很透彻,谁家有几口人,种几亩地,收入如何,有什么愿望,她都能如数家珍。村里开会时,不管是否与她有关,她都争取参加,一边熟悉工作,一边训练听力。此外,她还随身带着笔记本,主动与群众交流,讨教几句方言,并顺势宣传三农政策,如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家电下乡政策、谁种田谁拿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很快她就能听懂方言,还能在交流中说上那么几句,使得她能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拉近距离。
就这样,村民们也将她当作村里的小闺女,见到她再也不是“大学生”或“外来妹子”,而是亲切的叫她“小陈”或“杰妹子”。群众对她称呼的改变,让陈杰对新桥产生了家的依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