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网

新农村网

   和谐村庄 >>和谐村庄 >> 情在农村 >>正文
李学文:农村情 “村官”缘
2012-8-28

李学文:农村情 “村官”缘

  李学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毕业生,现为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大学生“村官”。回想一年来的村官生活,他感慨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回首往事时,我能够骄傲地说:“在生命中那段最有激情的岁月里,我献给了热爱着的农村。”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提起农村,李学文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朴实娃子,无论离家多远,他最魂牵梦绕的总是那片哺育过他的黄土地。

  说起为什么要选择“村官”时,李学文给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自身来自农村,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愿意为农民做一些事情;第二,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所学的知识一定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第三,大学四年一直在参与“三农”相关的志愿服务,对在农村工作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

  初为村官时,有人带着戏谑的语气问他:“你在那个村特悠闲吧?”面对质疑,李学文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农村,每天都能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感受朴实的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与生活,内心是宁静与享受的。然而,面对村民热情的招呼,面对村民期待的目光,接下来三年的村官生活,是碌碌无为还是有所作为?他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刚刚“走马上任”,李学文就主动承担起撰写卷宗的工作。他根据村委会提供的材料,撰写2010年上半年大榛峪村村内矛盾协调卷宗。通过对上半年成功调解村内矛盾案例的整理,李学文了解到,原来村里的事务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各式矛盾和纠纷,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有时候他总是在心里问自己:你是否做好准备了?

  在李学文整理卷宗的同时,村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村干部带着村民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五项设施基础建设,李学文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通过发挥大学生自身写作特长,基本包揽了村里的文案工作,成为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得力助手。

  大榛峪村开展创业培训时,恰逢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短短一个月,是李学文来到大榛峪村后“最忙最累的一段时间”。

  白天,他作为渤海镇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临时培训员,负责对全镇大榛峪村、田仙峪村、北沟村三个村的人口普查员进行入户调查、报表填写、人口信息核对的业务指导,晚上又要为村民解答白天创业培训的疑难问题,直到最后一个村民的离开,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十点多。

  在创业培训后期,培训内容由理论转为实际具体问题的学习与处理,特别是涉及到有关销售额、流转税、利润、净收入、现金流等的计算,很多村民对这些名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计算关系犯晕,甚至产生放弃心理。李学文知道后,加班加点总结出各种规律和公式,打印并分发给村民。有村民笑言,“白天听老师的培训,还不如晚上听‘小李’的分析。”

  尽管自己分身乏术,内心烦躁不已,李学文也不会在村民面前表现出来。相反,他用耐心与微笑让村民在快乐中学习,增强培训效果。

  所有参加创业培训的村民,被要求在创业培训后,都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可涉及种养殖、农家院经营等多种项目。对那些从没接触过创业计划书的村民,李学文向村民承诺:“在撰写创业计划书时遇到不会算或不会写的,可以随时找我。”现在,有一句话在村民中传开了,“哪个计划书不会做?找‘村官’去!”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作为一个外来者,没有时间和情感的积淀,是永远不会融进当地人的圈子当中。但是李学文用一颗赤诚的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打动了大榛峪村的村民,成为了新的大榛峪村人。

  大榛峪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懂网络。现在有了‘小李’帮我们把民俗户信息发到网上,来的游人更多了。”每当说起村里的宣传工作时,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胡爱民民俗旅店”的经营者胡爱民总是一脸的喜悦。

  2010年7月,李学文为该村建立起全镇第一个村庄博客,集中宣传介绍村内旅游资源等信息,成为了大榛峪村的另一张名片。

  点击进入大榛峪村的博客,温暖的黄色背景下,村庄历史文化、村庄旅游情况、村庄近期动态、村庄照片、游客视频……各种信息应有尽有。

  “现在年轻人都上网,开办这个博客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它更好地宣传我们村。”李学文介绍说。去年7月,他运用网络知识,建立起名为“渤海镇大榛峪村”的博客,并同步开通微博,宣传村内风土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接待信息等。目前,博客访问量已逾5000次,对宣传村庄、吸引游客、增加村民旅游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说起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李学文当了回“指导员”,“对一个生态旅游村来说,仅仅依靠口碑相传,效果是有限的。但如果通过网络,把博客作为一个窗口,就能更好地把村庄宣传出去。”

  自己不会视频编辑的技术,李学文不断请教同学或者镇里其他人,如何将村庄的照片编辑成优美的视频,如何才能照出好效果的照片。阳光烈日下、农田沟里、村户门槛……李学几乎拍遍了大榛峪村的每一角落,他在用心、用脚步丈量着大榛峪村的土地。

  现在,李学文依靠自身写作能力,被抽调在镇里宣传信息科,负责镇里的一些新闻宣传稿件、政府公文的写作。“在宣传信息科,我不仅能够学到更多实用写作知识和为人处事之道,还能增进对全镇的了解,促进自己不断地去思考。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能够运用里面的资源,更好地宣传我所在的大榛峪村。”谈到大榛峪村,李学文总是很自豪。

  做好村级文化这篇文章

  一天午饭时间,大榛峪村“春阳垂钓”农家院的经营者李凤琴急冲冲向李学文求助,一位客人在午饭时间神秘“失踪”。后来,他们发现,游客王小姐正捧着一本《傲慢与偏见》,津津有味地读着,“这里阳光好,空气也清新,在院子里读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王小姐津津称赞的“游客书屋”就是经过李学文的牵线搭桥,由北京交通大学捐建的,在京郊地区尚属首家。目前,“游客书屋”里的图书、杂志已近400册,内容涉及文学、社科、经营管理、计算机等多个方面。这里俨然成为游客在闲暇时间的一个重要选择。

  说起大榛峪村的“游客书屋”,李学文可是一派神气。他介绍,建立“游客书屋”是为了能够增加服务特色,提升农家院的美誉度,同时,农家院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书屋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充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游客在书屋消遣、学习,促成文明旅游,这样也提高了大榛峪村农家乐的文化含量。看着日臻成熟的“游客书屋”,李学文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我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一个学习型农家乐。”

  在村里,李学文还有另个外号,叫做“班长”。上届村官邢颖利用暑期,在村委会的综合活动室为村里的孩子办起了免费的英语辅导班,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反馈。不甘落后的李学文也参与了辅导班的工作,主动承担起辅导班琐碎的辅助性工作。因为这个协助,而被孩子们称为“班长”。此班长非彼班长也,憨厚勤奋的李学文成为了班里的“大孩子”、孩子的“大朋友”,还时不时地被下课后不愿回家的学生“威胁”:“要我回家也可以,但是你必须送我回家。”而李学文也常常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与村民们渐渐熟悉起来,“现在在周末或者晚上,仍然有很多小孩来找我辅导作业。”

  一天下午,李学文在村中偶遇一对年轻夫妇,他从他们口中得知,村里的数码影院已经暂停放映达半年之久。回到家中,“小李”辗转反侧,心里一直搁着“数码影院”的事。

  第二天,李学文找到村里的书记反映群众的想法。在征得书记的认可后,大榛峪村的“数码影院”和“周末影院”工程同时开启,村里还安排文化协管员专人负责此事,这可乐坏了苦等半年的村民们。“数码影院”每周定期为村民播放一部关于科技农业的科普片,“周末影院”则播放一部娱乐电影,这种文化娱乐与农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深得农民朋友的喜爱,“文化娱乐两不误”至此在村里流传开来。

  大榛峪村“蹦蹦戏”是怀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蹦蹦戏也称“落子”,产生于明末清初河北唐山及京东香河一带。它演唱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自1943年从怀柔区杨宋镇年丰村学唱蹦蹦戏以来,至今演出不辍,传承脉络在百年之上。鼎盛时期,演员30多人,演出剧目20多个,是节日期间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学习、务工、经商,大榛峪村蹦蹦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李学文走访了几个参与重建“蹦蹦戏团”的成员,大家经常促膝长谈,从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直讨论到深夜。通过访谈,李学文分析大榛峪村蹦蹦戏的尴尬现状有其深刻的原因,并将其总结为“五缺”:缺人才、缺资金、缺专业、缺创新、缺机会。如何重振大榛峪村蹦蹦戏,促进蹦蹦戏的长远发展,李学文认为应该“三靠”:靠投入、靠平台、靠合作。

  一年的村官生活转眼过去,李学文并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得安下心来,少一分羡慕,多一分努力,少一分抱怨,多一分踏实。我们工资并不高,但我们能得到新鲜的空气、淳朴的乡音、深沉的黄土地。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就会发现原来村官的生活可以多姿多彩,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遥想接下来的“村官生活”,李学文满腔热情,饱含信心。“农村,实际上是一个更大更宽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实现多少价值,取决于你是否真正热爱这片土地,取决于你是否想干一番事业。”李学文把大榛峪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把村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当成了大榛峪的孩子。

[发表/查看评论]

  新闻投稿/广告投放/频道合作 联系人:黎主管  EMAIL:1728097111@qq.com

 

开心一刻.漫画地带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
新农村网搞笑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