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生活在陇南宕昌县大山深处的贫困农家妇女杨尕女,在自家房内的土坯墙上,用炭条画下了一列穿山而来的火车,她梦想有一天能坐着火车,走出群山。现在,杨尕女家山下的哈达铺镇上,一个三条铁路汇聚的火车枢纽站正在施工。
群山环绕的陇之南,正在演奏着一曲铁路、高速、国道、乡村公路、网路组合的修路交响曲,曾经因为道路阻隔,困守“富饶的贫困”的陇之南,正在悄悄发生路通、人和、经济腾飞的历史巨变。
走出大山,从未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及青泥岭、阴平道、祁山道是镌刻在陇南大地上的“蜀道”地理概念。这里物产丰富,中药材产量全国第一,花椒品质全国最好,核桃产量仅次于新疆,但是老百姓以往长期坐困愁城,发展无门。
一切皆因行路难。长期以来,陇南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无飞机场,国省道主干线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通达率低。“我一辈子还没有走过一条好路。”马路娃的家在宕昌县贾河乡各里村图寺社,距离县城35里路的大山深处。他识字不多,说不清“路娃”这个名字的用意,只知道父母一辈子都没走出过眼前的大山。
修路,走出大山,是陇南干部群众的朴素愿望。58岁的西和县政协副主席刚维杰此前是县交通局长。1987年,刚维杰下乡时,正好碰到一位农村老人因为不通公路,亲人们背着走到半途而不幸去世。从那以后,不论在哪里任职,他都千方百计组织和动员干部群众先修路。半辈子守在陇南的山壑之间,刚维杰带领群众打通了182条乡村公路。
苦干,一点一点改善了陇南的交通条件,但是真正使走出大山这个目标变得触手可及的,是国家大战略带来的巨变。现在,陇南市几乎是一个交通大战场,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和飞机场正在建设。未来三到五年,陇南将成为连接大西南和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在今年的建制村通沥青路项目中,甘肃省超过五分之一的资金,总计13.09亿元投放到了陇南,更多的“马路娃”有望走出深山。
开通网路,“万水千山”变“近在咫尺”
2013年6月初,成县县委书记李祥为全县核桃丰收后的销路犯了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李祥开通了微博,开始在网上介绍、推销成县核桃。没想到的是,此举立即在互联网引起强烈反响,“成县李祥”成了一名微博达人,“核桃书记”的名号随之传播开来。
成县的众多干部群众加入网上卖核桃的行列,仅去年6、7两个月间,成县在网上预售的鲜核桃总量已超过5000公斤,以订购整株核桃树的方式预售了151棵百年老核桃树的全部果实,总产量超过1.5万公斤。成县核桃的网销时代由此正式拉开。
“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上的近在咫尺。”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面对电子商务热潮发出的号令,如今已成为陇南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口头禅。“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动农民种植土特产的积极性,更吸引一大批青年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生力军。”宕昌县理川镇党委书记杨文辉说。
如非亲见,你不会想到,如今在陇南许多交通偏僻的山乡里,通过互联网,农民开始学习足不出户做老板,外销这里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一条网路正越走越宽。
搭建心路,干群合力谋崛起
修山路、建网路都是为了让陇南人民摆脱贫困,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但是,如果干部群众之间心路不通,如何凝心聚力谋发展?
在深入调研、统一思想的基础上,陇南市委决定:组织和动员全市干部走出办公室,做群众最“盼”的事、解群众最“难”的事、抓群众最“怨”的事,用实际行动搭建和修复党群、干群之间的“心路”。
市委书记孙雪涛下乡调研时发现,陇南虽是国内数得着的核桃产地,但是核桃树老品种多,产量小,老化严重。陇南市委决定,动员全市2万多名干部,把实施核桃树“高接换优”作为搭建“心路”的具体实践。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一场涉及全市179个乡镇、2538个村、180万农民增收的核桃树“技术革命”全面展开,成为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有效的载体、最生动的课堂。整整50天,486万株核桃树的改良嫁接全部完成。
产业突围,搭建起脱贫致富的心路。如今,武都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有4万多农户受益,每户可增收1650元。文县、康县和武都南部区域,是北方高海拔优质茶叶和有机茶种植的理想区域。苗木繁育在徽县快速“成长”,目前各类苗木留床面积达7.5万亩,总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传承人文,搭建起绿色发展的心路。康县212个美丽乡村看不到钢筋水泥崇拜,依旧是传袭了数百年的风格。两当县彻底停止了会破坏良好生态的高污染工业项目,这个面积仅有1400平方公里的小县,每逢节假日都能迎来一批“体验慢生活”的外地游客,生态旅游大产业已在康县、两当应运而生。
有上千年历史的“宕羌傩舞”、文县白马人的独特民俗、西和千年乞巧文化、武都独特的高山戏、礼县秦早期文化遗存,在对这些文化瑰宝的传承和保护当中,陇南市与时间赛跑,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更得到了创新和发展。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