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九连增’与重视耕地保护密不可分。”谈到粮食增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坦言,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到1亿亩,而且都分布在“三北”干旱缺水地区,开垦难度较大,因此粮食稳定增产必须充分发挥现有18.2亿亩耕地的潜力。
“同样一亩地,中低产田与高产稳产田的粮食生产能力相差100公斤~200公斤。”谢德体分析说,目前,我国耕地中约30%是高产稳产田,剩下70%是中低产田,因此现有耕地资源在粮食增产上不仅有潜力,而且潜力很大。“如果‘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三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比例将达到50%。这是今后国内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日益降低,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渐突出。谢德体代表介绍说,有的农村耕地撂荒少则5%,多的达到20%以上,季节性撂荒比例更大。其中,比较效益低、生产条件差、青壮劳力少是农民不愿意种地的主要原因,“农转城”及农民投资重点转向子女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有地不能种。
“大量土地撂荒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谢德体代表建议,解决撂荒问题,需要在耕地利用上实现“四个转变”:首先要变农田为“股田”,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确保农户实现入股土地保底、公司红利、劳务收入等多重收入。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乡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变劣势为优势,增强农业基础。三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吸引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具有经营能力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流转耕地经营权,变落后为先进,壮大农业产业。四是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变单干为集中,依靠龙头带动解决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问题,广泛开拓市场,使农副产品卖得出、价钱好。 |